摘要:
一提到创造力,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灵感和创新。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在同时影响着创造力呢?
本文结合书籍《异想,天开》第6章节,告诉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那个与生俱来的能力还在吗?
在本章(第6章)的“小扉页”写着这么一段话:
把对未知的恐惧转化为好奇,我们便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或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被恐惧所左右,或者可以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扩展我们的边界,跳出舒适圈,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有一句话叫“入居者迷,旁观者清”。我想,对于创造力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处于“圈外人”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创造力。
本篇章前期会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若能够静下来结合生活实际去细读后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或许你会突然恍然大悟:“哦!原来我的孩子有时候做出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是这原因”“啊,原来我之前会这么做是这样!”……嗯,这里不细说,详见81—89。
对体验的开放性,可以用更为通俗的话语来说明其中的一部分涵义:保持好奇心,摆脱舒适圈,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做新的尝试。这也是增加开放性的方式,即便是不能时常去旅行依然可以做到(当然,旅行是一种很好的拓宽思维的途径)——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情;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尝试接触不一样的人群……。或许,不喜欢理论的你现在就可以去尝试下,去看前面提到的81-89的内容,感受尝试新的事情后自己的收获。
好奇心,是的,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求知是人的天性”
可——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周遭发生的事情变得习以为常?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新奇的事物开始漠不关心?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更多的是把习惯放在身边,自动屏蔽了那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所谓的三点一线,而忘了生活本来是可以享受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喜欢问一堆问题的自己不见了?
……
或许,是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好奇宝宝受了委屈,一个不小心问多了为什么和是什么,被缠得不耐烦的大人们选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含糊过去,变得越来越不去思考,变得开始把“嗯,这没什么好奇的,本来就是这样”放在潜意识里;
或许,是在处于时常把“观察蚂蚁搬家”、“研究小昆虫爬树”“观看苍蝇和蜘蛛大战”“蜗牛回家”等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当做是一天的功课,甚至废寝忘食,结果被莫名贴上“荒废功课”“淘气”“整天就知道做些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事情”之类的标签,解释了却被驳回,于是开始认为这些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
或许,是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些,有时候连出去和小朋友玩也被催着回家学习,于是认为除了上学、做作业、看书、兴趣班之外没什么是重要的;
更或许……
请记得——
对自己:跳出舒适圈,尝试新的事物,找回失去的好奇心(或许把自己当作是5岁左右的孩子更容易哦)。
对孩子:请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耐心有技巧的面对那个好奇宝宝吧!(依然还是推荐那本《捕捉儿童敏感期》)
而若自己是孩子:请不要轻易让自己的好奇心失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身边没有人适合问,那么在心里问吧,记下来,找途径去发现更多的奥秘。
本书书名:《异想,天开》
本书相关的文章:
创造力:《那个所谓的创造力是个什么鬼?》
独处对创造力的影响:《你说喜欢独处就是孤僻?大错特错!》
依然强烈建议的书籍:
你一定不能错过的孩子成长阶段:《捕捉儿童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