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青葭
明朝300年国运中,豪杰之多。作为藩王中造反唯一成功之人,朱棣的夺权时机不得不说。
此处应有雷霆
朱元璋偏爱长子朱标,认为其仁义可为明君。他给其他十几个儿子建藩也都是为了防御北方边患,为朱标日后的继位肃清一切外敌威胁。可惜天妒英才,朱标命薄先朱元璋而死。老父亲痛苦之余也不忘立朱标之子朱允炆继承大统。这下倒好,立孙而不立其子,这为日后的继位埋下隐患。好歹按辈分来,也该在那几十个儿子中另寻皇位的继承人。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挑衅了叔侄间的亲情,激怒了一些处心积虑觊觎皇权,而又战绩显赫的藩王,朱棣就是其中一个。
朱元璋的做事风格向来遵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不过这偏偏是针对外姓人。所以在建藩方面,他过于信任亲情而不愿相信藩王终有一天也会被逼造反。而其设立的藩王制、子孙世袭制不仅耗尽国库,也令这些子孙们不求上进,只限于享受藩地中的富贵。
(图片来自网络)
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继位后,所用的三位辅政大臣都是朱元璋钦点的顾命大臣,分别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介文人书呆子。以“仁”治国不坏,这些人饱读诗书,且都是文人中的翘楚,但“书生误国”也是没错的。兵临城下后才招兵买马、不当时机的削藩轻敌、掩耳盗铃般地放回质子及削藩之役中的故留情面......等等一系列奇葩操作,给明王朝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朝野内外重文轻武的思想,更使许多武将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持观望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朱棣的皇位是朱允炆及其谋士们的优柔寡断与妇人之仁拱手相让的,这也注定了建文帝失守应天,下落不明的惨败结局。
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父。他是马皇后的嫡子,也是前三位兄长相继离世后,最无可厚非的顺位继承人。他英勇骁战,攻打蒙古,远遁北漠,且积累下丰富的作战经验。论其战功,其在北方军队中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除此之外,他也是个胸怀雄才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还具有神秘而阴晴不定的双重性格,喜怒无常,着实让人畏惧。夺权后的杀戮残暴并不亚于其父,可对于拥护他的人他也是尽慈宽厚。我们相信他敬兄长朱标的仁慈是真,甘做其天子脚下的藩王而永保太平是真,但不甘受其侄朱允炆的统治,却也是真。在另一方面,朝廷的“削藩”决心,在很大程度上将朱棣逼上了造反之路。
(来自网络)
有人说朱棣最终的成功主要因为其运气好,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在明朝的皇权之下,无论你的辈分高于皇帝多少,必以皇权为重。朝廷削藩之始,朱棣与其子曾受命被召入宫中多次。若不是朱允炆的“叔侄情深”与其谋士黄子澄对“削藩”把握的自以为是、避重就轻,朱棣和其儿子们的脑袋都早就不保。加上朱允炆从不愿背负“杀叔”之骂名,令他的南军对抗朱棣的北军战役中,南军士兵对朱棣的性命担忧,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更重要。朱允炆的杀伐不定,使士兵们认为叔侄之战,毕竟是一家人的纷争。若是自家人最终讲和,朱棣却被南军所杀,这个责任有谁担得起?这么看来,朱允炆成了朱棣妥妥的保护伞。而杀伐果断,绝后路而孤注一掷的朱棣,他的运气的确是相当得好。
“妖僧”姚广孝
如同其父朱元璋,有刘基的谋划相帮,朱棣也拥有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谋士--那就是道衍和尚姚广孝。朱棣之所以能成为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妖僧”姚广孝功不可没。那个时代的百姓愚昧,相信神明的阴阳学说,姚广孝不仅擅“阴阳之术”更懂权谋与兵法。他50岁前并不得志,袁珙对其评价:“长着一对三角眼,如一只病虎。一看就是嗜杀之人,跟辅佐忽必烈的刘秉忠是一类人......”面对如此评价,换做一般人早就抡他个三拳五拳,而姚不怒反倒是高兴万分。他有一颗正视自己的野心,也愿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他选择了燕王,看出其日后必成大业,便愿做其幕僚接近,主动送了他一顶“白帽子(皇)”。
(来自网络)
誓师起兵时的檐瓦坠地,令北军士气惶恐,他却道“飞龙上天,必有风雨相随,这是吉兆。”以抚人心。靖难之役,虽在济南、东昌之战受阻,却因姚广孝一句:“疾趋京师,直取应天”而绕过了焦灼且僵持不下的济南,直取皇权。可见姚广孝的谋略之深远,成就之巨大。他也是明建国以来,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庙庭之人。
不管是道衍成就了朱棣,或是朱棣成就了道衍, 姚广孝已实现了人生的最大抱负,建国后便不再参与朝中的权谋,不贪金银、美女,不还俗,懂得明哲保身。
夺取天下
叔叔最终抢了侄子的皇位,虽不光彩却也让人不得不认“成王败寇”这个理。
丰富的作战经验、其天下一等一的谋士相助、侄子朱允炆的无能及其朝野无将可用的不争事实,将燕王朱棣推向那皇权的至高点。而不降且久攻不下的济南城,也因朱棣登基后的倾国之力而被攻下。兵部尚书铁铉死守济南城直至最后一刻。其铮铮傲骨与其忠君爱国之心更值得后人敬佩。
朱棣夺取天下后,为了有力抗击北方游牧民族,迁都至北京。由此可见其决心与胆识。在他的统治下,明王朝也迎来了永乐盛世。坚持对外族的“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的祖训,也使明朝作为历史上最有傲骨之中原王朝。
六百年国运?
刘基曾预言明王朝将有“六百半”国运。
“国运”一说本就带着迷信色彩,而朱元璋时期的明王朝疆域与为其子孙后代之所谋,的确可以撑到“六百半”。但王朝统治者的腐朽堕落,权臣长期的朝政把持,以及党争局面的步步催化,终将明王朝的“国运”折半。
(全文完)
感谢阅读
本文首发 公众号:青葭文学
文艺的原创生活文字、绝美的摄影采风及悠闲的旅行日志
关于投稿、版权、转载及建议
欢迎联系: 徐女士
微信号 Russelme (备注:公众号事宜)
邮箱:Russel_qiu@126.com
真诚期待您的专业视角,助力我们的公众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