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亦会偷。" 因为在诗词里, 太多摸仿, 改写, 借用, 抄录的现象。诗迷共聚书本中,搜韵字, 寻平仄, 选字眼,集词句, 取题材。似乎离开了经典就出轨了,于是闭关苦读,背解格律, 吟记名句, 追求登峰造极。
且看唐朝崔颢《黄鹤楼》中句:“荒草萋萋鹦鹉洲", 启发宋代李甲摹写:"萋萋荒草忆王孙"。兼在《帝台春》首句吟赋:“荒草碧色, 萋萋遍南陌。" 这是引用抑或抄袭? 再看宋代陈与义的《临江仙》这样结尾:“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而明代杨慎也写《临江仙》, 同样结尾语:"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此首填词放在《三国演义》首页, 读者特别多, 反而少人识那个陈与义了。
读宋词, 晏几道有句:"落花犹在,香屏空掩, 人面知何处?" 晏殊亦有近似句:“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此等熟口熟面的语言,使人记起了唐诗中:"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已经属于雷同了。估计晏几道熟读诗书, 他的《蝶恋花》末两行:"红烛自憐无好计, 夜寒空替人垂泪.。" 受唐朝杜牧诗句的影响, 改写自“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晏殊父子词名当时, 决非才疏学浅靠抄袭起家。
炒冷饭很易察觉, 例如宋词赵令时这句:“红杏枝头花几许?" 宋祁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两句比较, 意思句式皆相同。好诗迷人, 影响深远。唐朝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备受当时及后世的追捧激赏, 广为引用。但是, 有谁深究此乃意抄曹植之诗呢:" 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鄰。"
引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正如作文引经据典一样。邦助表达主题思想,只怕读者不依不饶。扪心自问:谁无借鉴书本, 那个没学他人? 有时反而感觉, 那样体现出传承的轨跡, 别具意思。其趣似书法, 推估学自何门何派.。眼利者津津有味;眼拙者马上翻书。兴趣油然而生,此亦读书一乐也!
不过, 借人的东西定要还,倒不如另辟蹊径, 创造有自己特色的语言,独树一格。冷眼诗壇, 太多诗迷自困牢笼, 继承而不敢发挥。其实,诗的优劣不在文言或白话, 在乎运用耳!一句"为了胜利, 向我开炮!" 足令场面气氛骤起,热泪盈眶。歌词“月光代表我的心"很有新意。这些白话入诗, 言浅意深, 很有表现力。可见, 升华口语为诗, 值得去研究。
学诗, 赋诗, 诗人的责任与担当!别爬在唐诗宋词里,没了自己时代的东西。后之视今,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