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普普通通的22号;今天又是一个很不普通的日子。
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
5月22日,云南多地发生不同等级地震。
这是自然界的震动。
5月22日,袁隆平先生溘然长逝,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让无数的人吃饱饭;
5月22日,吴孟超先生驾鹤西去,他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让无数的人免病痛。
这是人世里的震动。
地震,因为不可抗,因为造成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只是新闻,相关的人员努力做好相关的工作就好;
吴孟超先生,医学领域的高端人才,因其功业太过专业,而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有些陌生,也就只是把它当作一则新闻。
这些,只是给一部分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而袁先生的去世,却是让世界上所有的吃饭者瞬间有些无措,似乎感觉,从此刻开始,手里的饭碗就没有那么稳当了。
父亲母亲说,你们还没出生时,家里很少能吃上米,你父亲一年四季四处奔波,也只能让家里的玉米稀饭不断顿。
小时候,蒸米饭是难得的吃食,那是待客时的配置。平时,总是酸菜稀饭、红薯稀饭、豆角稀饭、菜各种菜稀饭等等,而这各种加了配料的稀饭里,配料的比例是大过主料白米的。
时间在我们小孩子的不爱吃和不得不吃里慢慢流逝,却又似乎快得摸不着影子。只知道,白米干饭、白米稀饭逐渐不再稀罕了,成了日常餐桌上的标配,人们开始又因为怀念而时不时地做些曾经不得不每天面对的各种配料稀饭。
现在,我们为人父母了,最常对自己说的是,“少煮点饭,吃不完”“最近要少吃点,长肉了”“我不要吃米饭了,减肥”。最常对孩子说的是,“不要剩饭”“你再吃些”“饭前不要吃那些零食水果,吃不下饭了”“你怎么又没有吃完饭”“啊,今天表现不错,把饭吃完了”。
短短的几十年,我们从吃不饱、不好吃,到挑着吃、不想吃。我们变化得是那么自然而然,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可是,我们却时常会忘记这里面都有着谁的付出和热血。
今天,那个大学选专业要学农的人,那个要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的人,那个日夜穿梭奔走在田间地头的人,
那个立志杂交覆全球、禾下乘凉的人,
那个总是称自己是“90后”的人,
在他成为“90”后的第一个年头里,溘然长逝了。留给我们所有吃饭人一个瞬间茫然而空白的大脑走了。
袁先生,袁爷爷,对您,我们常怀感激,您的精神将永垂不朽!那颗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将不断指引后来者前行的路,愿您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