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好多简书上各位大咖小咖的干货文和分享文。而且,我自己也写。我不知道各位看到这种文章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觉得干货的价值在哪里?
反思我自个儿的文章时,我的内心戏是这样的:
反思:你写的这玩意有啥价值?
我:我在分享我看到的、学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啊!分享可以创造价值!
反思:你写的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好不。而且,你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不是东抄抄,西抄抄的凑了好多内容吗?你自己给这些个理论啊、经验啊增加什么原创了吗?你之所以能总结出这些东西来,是因为自然规律就是这样的,而你,没有创造自然规律。你只是发现了这个规律,并用自己的经验给演绎了一下,读者看完了,收获的是一堆你的段子。
我:你这个b*tch(竟无言以对)
这种戏码天天在我的脑海里发生,我决定想个办法,说服我自己的反思!
如果知识体系是一面墙
英国教育体系下的研究生论文有一个必要的套路。不管你的方法论是什么,这个动作都是必须做的。这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叫literature review,即回顾前人写的相关理论。而你每发出一个观点,必需有相应的理论(或者试验结果)来支撑。引用了他人的理论,又必须要在句子最后加个括号,著名作者的姓和文章的年份。
最后形成的局面就是,我引用了小咖A的观点,这个观点呢又是小咖A在前两年,根据某大咖的一本书而演化出来的。而这个大咖的理论呢?可能就是拍脑门想的,但经过多个人背书,被当作了公认真理。
这种“观点必须用前人理论支撑”的系统,导致了很多学术文章的核心内容都差不多。写论文就变成了东抄抄、西抄抄。当然,为了创新、避免抄袭嫌疑,这些论文跟前面的文章比,还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创新的。大概比例嘛,也就10%。
很多人问老师,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毕竟每个人最多也就是10%的创新。
老师说,英国的学术体系就像一面墙,在你们之前有很多人为这墙添砖加瓦,每个人的成果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后人要看到前人的砖放在了哪里,别扔到墙外面去。这面墙鼓励所有的人共同建设它,但是你不能指望自己一个人把墙修好。所以其实你每次加一块砖就够了。你的论文有那么一点点创新也就够了。意义在于学术界集体力量的汇聚,每个人的10%,最终变成了英国强大的学术期刊体系和理论发展进步。
我想,干货分享也是这个道理。经过每个作者独特人生经历加工的那10%,汇聚起来,也可以产生影响深远的价值。当分享的道理变成真理的时候,我相信有更多人会过好这一生。
再创造了才算学会了
我今天早上看到了一篇特别厉害的文章,叫罗振宇的骗局。可惜,不知道触动了谁的神经,已经被删了。
文章大体内容讲的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有学习焦虑症,觉得别人都在进步而自己一无是处,怕被拍死在沙滩上。但是这些焦虑的人却不愿意、或者做不到,花大把的时间看书或者说做学问。这时候大批量的网课、大咖、写作课、打卡群,应运而生了。罗振宇算是一个出头鸟。
罗振宇伸出他胖乎乎的小手跟你说:“跟我走吧,我带你学!世界末日不会到来。”于是你花了200块,定了他的网课专栏。可是听完了,你还是你,依旧毫无变化。作者认为,罗振宇们卖的是你在“努力进步的幻觉”。而有意义、启发性的学习需要遵循你人生追求的大目标。
张老师私以为还有一个方式可以让学习变得有意义,那就是分享你学习的内容。
自己知道了,和给别人讲明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曾经看过50个关于生酮饮食法的介绍视频,但是当我落笔写成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那么只能再回顾、查资料、看书。这文章写完了,我才真正的理解了其中的奥义。我想但凡写文章的人,都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吧?把一个知识点写复杂很简单,把一个知识点写简单却十分复杂。
我想,干货分享的另外一个意义就在于,作者虽然只是对这些观点再创造,但是这样的再加工过程促进了作者自身的学习和反思。我们都在通过分享而学习,也在通过分享而激励他人学习。
总结一下,我认为写干货的意义在于:
1. 虽然大家的观点都差不多,但是通过独特个体经历加工的干货,汇聚在一起,会产生影响深刻的价值
2. 分享干货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者自身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对于作者来说这是有意义的学习
写在文章最后:
感谢周二早上各位集训营的朋友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根据你们的意见修改了自己的文章。我想让各位再次审阅一下,链接在这里:从个人品牌到人生赢家。
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是题目,正在练习为文章冠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你觉得这篇文章的标题怎么样?你有被我撩到吗?欢迎在留言区给我提点意见。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我更新的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