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总结的第三年。一直以来我的原则就是“在不确定的时间做确定的事情”,也相信在现在肯定有更多比“阳不阳”更值得关注的事情。除了纸质版,2020年开始用樊登读书app (做的不好的是今年没有听完马上做好总结),今年开始用三联中读的app听杂志,大概10来本吧,就不总结啦!(那些没读完的也没加进来)
纸质版
《伊恩·麦克尤恩访谈录》
读完了老麦的访谈录,之前在写论文的时候读过一部分,再就是在《巴黎评论》里面读到过。这部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老麦的访谈录,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老麦早期、中后期转型时候的写作特点、理念以及成长经历对于自己的影响。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老麦明确提到了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很多评论家、读者会对于自己的写作有那么多的想法、解读,甚至自己就没有那么想过。就好比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题那样,难到了一大批学生。结果作者在微博上被@,反而说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么想,自己也做不对这些题。不过,我也看到了很多读者,包括我在内,被老麦所吸引的共同原因,不仅仅是那种敢于突破、大胆露骨的描写,也包括那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会遇到什么宏大叙事、学科话题的惊喜感。
另外,在读到一篇访谈中,才知道老麦的Reflections of a Kept Ape这个短篇故事是受到了卡夫卡的《致某科学院的报告》这个短篇的启发。正好最近听了三联上的一篇文章《一只猿的报告》,也是基于卡夫卡的短篇,现在反倒是很想看看这个独角戏了。
《当我们在谈论科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回家》
抽空读完了《回家》,讲述的是孙海洋历经14年找寻爱子孙卓的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是2014年第一次看《亲爱的》时知道的。在这部电影中,孙海洋的原型是张译饰演的一个暴发户,协助男一号找孩子。孙海洋的故事在电影中不是主线剧情,只是在结尾处提到了他还在继续寻找自己的孩子。在2021年真正找到自己的孩子之前,偶尔会在网络上看到相关报道,直到去年,看到孙海洋找到孩子的好消息,才再一次感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14年的辛苦自不必说,但是我还是更关注是已经长大了的孙卓的状态。毕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艰辛,除了面对“陌生”的亲生父母、生活环境、离开和留下的艰难决定,也少不了来自舆论的压力。而问题往往就在这里:确实,一定程度上,因为社会的关注、帮助,孙海洋得以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此时人们不论处于什么目的,是真的关注公益事业,还是凑热闹,急于要看到孙卓给出一个合理的决定。不管是回到亲生父母的怀抱,还是选择留在长大的山东聊城,都会面对很大的压力,更何况还有喷子们的口诛笔伐 (深圳vs聊城,可想而知,会有喷子进行地域歧视)。如果我们是真的为了孩子好,是不是应该去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总是显得如此condescending?
自2014年之后,《亲爱的》都会成为我每年必看一遍的电影,因为某位主演的缘故,现在各大主流网站找不到资源。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彭高峰找寻乐乐的过程,也是孙海洋的“战友”之一。(电影中彭高峰改为田文军,由黄渤饰演)读完书才知道,电影中黄渤找孩子的一些经历,其实也是孙海洋的经历。相比电影,书的讲述更详细,讲了孙海洋从创业到丢孩子到协助公益事业到最终找到孩子的过程。读的过程中,还是很气愤现在居然有人把孩子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也会对于法律的不健全以及种种特殊因素感觉无奈。当然,毕竟是要写成书,而且也不是专业写手写的,很多地方读起来总感觉有些过于卖弄笔墨,反而略显“失真”。不管如何,只愿“天下无拐”。
《葛传槼英语写作》
分着好几次读完了葛传槼老先生的《葛传槼英文写作》。个人感觉,与The Elements of Style和On Writing Well相比,各有千秋吧!后面这两本被称为“圣经”,面向所有写作者都适用,是真正的“教写作”的书。但是对于中国的学习者而言,有更多困扰已久的问题也许无法在其中找到答案,感觉更合适有一定写作基础的。葛老先生的这本书,提到了一些即使现在在我看来也有困惑的points. 当然,也有对于写作格式、写作内容、如何练习的详细解答。我感觉最好的几点:
1.在有充足的练习,练习量够赶上习题集了;
2.例句都是选择一些国外的著作、文学作品和报刊,可以辅助理解;
3.有葛老自己的critical thinking, 对于一些表达不够规范的地方(即便是native speaker写的),也有分析;
4.特别强调了不必过于吹毛求疵,只要没有硬伤性错误即可。更何况不管是哪种语言的native speaker, 都不可能做到没有错误,更何况还有很多口语表达。
葛老写这本书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没有那么浮躁的学习氛围的年代,特别佩服葛老泡图书馆自学英语的定力。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各种翻译软件、各种app的自动拼写,习惯了去应对各种考试、论文的要求,反而没有时间静心去考虑这些准确、好的表达。在我读的时候,有几条说的很细致,以致于我这几天在读其他英文小说的时候,也开始给各种挑错了。你看,专业的作家都这样,更何况我们。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如此细致,做到基本的准确、没有硬伤性问题也就可以了。如果对于某几个语法知识点、词汇用法有疑问,可以作为reference.
当然,也有一些些许不足的地方:这本书很多terms和rules都是英文,对于beginner learners而言,会看不懂;对于advanced learners而言,都是很早就知道的rules, 没有太多“写作”的内容。毕竟是写于上世纪的一本书,也没有太多变动,从内容上来讲,缺少一下现在我们阅读中习惯的作者的策略,并不appealing.
《考研英语高分写作》
听书
家庭教育
《儿童自然法则》
《父母的羁绊》
《孩子的品格》
《家庭的觉醒》
科普
《八堂自然课》
《奇观》
《起源:万物大历史》
《生命密码》
历史
《茶的真实历史》
《荒野上的大师》
《技术与文明》
《美国四百年》
商业经济
《促销》
《纳瓦尔宝典》
《商业至简》
《我的经济学思维课》
社科
《大国大城》
《给善恶一个答案》
《史蒂芬·霍金:友谊与物理学的回忆》
文学
《悉达多》
心理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焦虑自救手册》
《欲望的博弈》
《越过内心那座山》
《走出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