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悦梦想社群原创第09篇+1900字+18.8.12
作者 | 旅行达人俏掌柜
简介 |走遍中国旅行达人、早起达人、马拉松爱好者、
闯旅成长俱乐部创始人,专注职场&个人成长领域。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上班8小时都是一样工作,实践中学习拼的就是业余时间。
因此如何安排业余时间,就是拉开收入高低的关键所在。
很有意思的,职场中有两类人:
一类是上下班时间区分的十分明显:耶,还有十分钟,马上下班。下班之后请不要找我,不想管工作的事情。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去哪里唱k喝酒?舒服地躺在沙发上嗑瓜子,追电视剧。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8小时以内”,8小时以外,老子就不给你卖命了,舒舒服服地享受自己的生活。
业余尽情地玩,把烦恼和压力一扫而空,当然,这样做也没有错,但有抱负的人应该还要再往前一步。
另一类是不区分上下班的:业余时间会学一些东西,不一定是某个技能,也可以是某个思维方式,某个观察角度。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技能,可以让我们收获对工作有益的经验。
比如我的好友丽红从事新媒体运营相关的工作,有一天她去菜市场的时候,看到其中一个摊位前顾客特别多,她就马上思考:老板到底用了什么运营手段,积累那么多忠实用户?
经过几天的观察,她发现这个摊主有三个特质,第一,特别热情,远远看到人就招呼过来买;第二,特别贴心,会向顾客介绍瓜果蔬菜的品种和具体的吃法;第三,特别大方,买青菜送葱花,买肉送青菜。回去之后,她就把其中的一些方法用到运营工作中,比如给付费用户赠送小礼物。
如果丽红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那她买菜的时候,就会在潜意识里屏蔽掉眼前这个鲜活的案例,甚至会觉得,“这里人怎么那么多,我换另一家吧,懒得排队。”在下班之后,允许并鼓励自己用工作视角思考问题,这样休闲与工作就在无意中被衔接起来,收获更多对工作有用的经验。
日本知名咨询专家池本克之,曾担任过7家公司的社外董事,以及三百多家大型公司的经营顾问,这样的职场经历让他接触了很多有成就的企业家,以及水平一流的职场精英,在他们中,有工作几十年走到职场最顶端的人,也有年入百万的年轻人。
他观察发现,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刻意区分上下班时间。他们对“8小时以内”和“8小时以外”没有明显的转换和调节意识,而这正是他们领先大多数人的关键因素。
那么这些优秀的职场精英比普通人到底强在哪里呢?
1.上班+下班=0
每天上班要处理很多事,承受大大小小的压力,下班后通常会觉得上班好累,一定要好好的休息一下。
在业余生活中尽可能地给自己放松,除非很有必要,否则不会主动去思考工作相关的事情。
工作的时候工作,业余的时候娱乐,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同等式,把工作的压力看作“-1”,业余的休闲看作“+1”,那么它们之间的和永远只能为零。也就是说,工作以外的休闲娱乐只是把工作期间的压力消解掉了而已,此外并没有其他有助于工作的收获。
所以,我们应该抛弃一负一正的“零和”思维,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具体怎么做才能让和大于零呢?
2.随时带着工作思维
这并不是说要大幅减少娱乐时间,而是要学会在休闲娱乐中自我锻炼。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学习了?最近一次买的书是什么时候翻过?
当你看到一场电影,一本好书,有没想过这些场景可以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上?
比如你是做销售的,看了一本与销售相关的专业书,是否可以把学到的某一个技能应用到你的工作之中?
你会像丽红一样结合生活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吗?
只要加上我们在业余学到的东西,上班与下班之和就会大于0。
3.为娱乐施加压力
哎,你可能会想娱乐,不就是痛痛快快的玩吗?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施加压力呢?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压力,跟工作场合不可避免会存在的压力进行抗衡。也就是说,当我们习惯休闲娱乐过程中的压力时,也就能承受工作中时常出现的那些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自找”的压力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我们娱乐的质量,比如周末和朋友去打篮球的时候,给自己定个类似这样的小目标,“我一个三分球都投不进的话,就做20个俯卧撑。”而不是给自己定太大的目标,比如“我一个三分球都投不进的话,就做100个俯卧撑。”这样实施起来难度太大。
像这样,事先规定好“没有达到某某目标,就得怎么做”的规则,明确具体的小惩罚,就可以给自己增加一些压力,既可以保持轻微的紧张感,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也可以督促自己在完成的过程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优秀的职场人往往都善于驾驭压力,我们平时休闲的时候也尝试进行这样的压力训练,就可以更好地与压力相处。
总结一下,我们要从“工作时就是拼命工作,下班后就拼命放松”的模式中脱离出来,通过随身携带“工作思维”和为休闲娱乐施加压力,让工作和生活互相衔接,让生活为工作助力,让自己的能力和收入大幅提升,变成职场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