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都认为领口、袖口是衣服上最容易脏的地方。但是,人们对国家、政治团体或群众组织的领导人,都习惯地尊称为“领袖”。这是为什么呢?
“领袖”就是指衣服上的领口和袖口,领与头脑相接,袖与双手相贴,这两个因为与皮肤直接接擦,容毛破损,所以古人在制作衣服时,衣领和衣袖都是单独用料,很讲究样式,并镶以金边。因此,在人们眼中,衣服的这两处是既高贵又醒目。另外,古人穿衣服很讲究衣领与袖口的式样大小,设计讲究的领口和袖口,穿戴后给人一种堂堂正正的印象。在古人的眼中,领和袖既突出醒目,又庄重严谨,具有表率的作用,所以便产生了“领袖”一词。
“领袖”一词最早见于《晋书·魏舒传》,魏舒为车家鞠躬尽瘁,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意思是说,魏舒仪表庄严大方,有气魄,假如别人为“衣服”,他则是“领子”和“袖子”,以此赞赏魏舒为人之表率。司马昭口中的“领袖”,还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带头人,只是杰出和表率之意。
清末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变法宣告失败。但是他们的变法主张,激发了中国人更加强烈的反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个时候,章士钊用笔名黄中黄在《沈荩》第二章中写道:“北方之谭嗣同,南方之唐才常,领袖戊戌、庚子两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这里的“领袖”,不再只是杰出和表率的意义,而是带领和领导,与现代领袖的意义接近了。
领是一座山,袖是两江水。原本的服装部件,却融汇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过程和文化心理,以及掩藏于心底的默默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