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从呼和浩特去了山西右玉的杀虎口游玩。这个杀虎口就是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的“西口”。当年山西、河北人走西口到内蒙古讨生活,走的就是这个地方。历经沧桑的西口,如今柏油路一马平川,复古小镇商铺林立,成为了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
旧貌换新颜的杀虎口还保留着一段坑洼不平的石板古道供游人参观。前人离乡背井的印记依旧在,与古长城相伴相映,使人联想翩翩。
我虽然对“走西口”的史料没有深入了解过,但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几十年,也曾留意过“走西口”对内蒙古中西部的影响,有些猜想一直闷在心里。
杀虎口所在的山西右玉县,与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打交界,也就是说,过了西口便探到内蒙古的中部了。这里所说的内蒙古中部包括凉城、清水河以及土默川一带。当年走西口的人极有可能把内蒙古中部作为了落脚生根的首选之地,最终使得这一带成为了内蒙古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这一地区的老农民一口浓重山西口音的“内蒙话”,能使人联想起当年的走西口。
由此推测,走西口的人流大多止步于内蒙古中部,而只有少数人穿过这一带继续往西走,走进了内蒙古西部的河套地区。有这个猜想,是因为至今八百里河套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远逊于中部地区。
20多年前,我因公、因私经常去河套的五原、临河等地,和那里的农民也打过交道。河套人有山西口音的,也有河北口音的,巴彦淖尔口音的算是“此地人”。但巴彦淖尔口音又与宁夏那面的口音相似,显得河套人的口音挺乱乎。
到了河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缺土地。河套人不但有大片的熟田可以耕种,还可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家家是种田的大户。每到春种秋收,河套的农户几乎都要雇工帮忙,县城街头也集聚起各地来打短工的庄稼把式。这景象,在当时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很少见到。
但河套地区的土地很不一般,农民始终是在同土地盐碱化做斗爭。河套种地离不开黄河水,春耕前和秋收后,都要引黄河水饱饱地漫灌耕地,把田里的盐碱“压”下去。这样的耕作模式,很多土地播种时是田,弃耕立马就变成盐碱荒滩了。那些年,只要农户有心气,待开垦的荒滩任你漫灌播种。不知现在是否还允许这样。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河套不仅地广,还盛产小麦、葵花、华兰柿,只要黄河水漫灌了耕地,播下种便丰收在望了,到时八百里河套麦浪滚滚、瓜果飘香,葵花籽堆得小山也似是必须的。
看八百里富河套不缺土地只缺人的景象,不禁为当年走西口讨生活的人们大多止步于内蒙古中部而扼腕。那么,走西口走成了这个怪样子,原因何在呢?答案不好找。但有人调侃内蒙人,说内蒙人出远门没等走远,一看不到自家的烟囱就泪眼汪汪挪不开步了。这是不是也捎带上了走西口的人呢?
在内蒙古中西部至今流传着的《走西口》小调,或许能揭开冰山一角: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也难留
提起哥哥你走西口
哎小妹妹泪长流
送出来就大门口
小妹妹我不丢手
……
当地的艺人唱《走西口》,唱到动情处还要做出抽泣状,把走西口人举步维艰的黏糊劲唱得很是到位。听这歌词大意,是说走西口的汉子因生活所迫,极不情愿地暂别“小妹妹”去内蒙古刨闹吃喝。情深义重的“小妹妹”难舍难离,千叮咛万嘱咐,倚门相望盼郎归。那走西口的人出了西口还要盘算着回家与“小妹妹”团聚。如此这般,舍近求远地去西蒙的河套做甚?走得远了回家不容易哩!
人同此心,换作我,也不会一根筋地多走几百里地去河套耍黄河水。
答案似乎有了。对不对也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