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思考了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如何调用自身的知识,或者获取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这个困惑的来源是这样的:昨天我的同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挺有难度的问题。我们需要给一个化工公司的销售进行互联网产品的培训,这些销售的年龄层介乎于六零后和九零后之间。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培训的流程,调起他们的兴趣,并且让他们喜欢使用我们的产品。
昨天晚上还在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因为最近有关注一个培训社区的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关于培训的干货和知识。但是面对我们这个具体的困扰,却发现这个公众号里面的知识并不能给我们什么很好的参考作用。
这一段经历就让我提出了开篇时提出的那个问题。稍微思考了一下,分析出以下两个原因。
1.公众号里面的知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某方面知识的一个排列组合。比方说关于PPT的制作,关于培训中游戏的设置,关于培训流程的设计等。但是我们在解决这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时候,其实涉及的并不是单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好几个方面知识的综合。要解决这一个问题,需要调用到好几方面的知识,所以我查看公众号里面的这些知识都不能帮助我解决现实的问题。
其实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到的知识很多都是类似于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一样,是针对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知识的排列。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更需要的知识是综合性的,是解决某一个问题的,很多领域或者方面的知识的组合。
这么思考了一下,就很清楚为什么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到了社会上就总是用不上了。
2.我平时在这个公众号或者教科书上看到的知识,是没有经过操练和融合的,所以他与我的生活和工作是分开的。所以说这种纯粹的看书学习,如果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脱节了,知识转化为有用的知识,这个转化率就会很低。这样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是不怎么好的。
这让我想起了知乎。知乎上的内容和知识基本上都是基于一个具体的问题而展开的,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知识是按照问题来进行组织的,所以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可能性就更高。比如说我看了一篇关于“如何拍出更好看的自拍照”的文章,里面详细的说明了如何自拍,自拍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如何把握等。只需要我找到一段相对充裕的时间,然后就可以按照上面的知识进行操练,这样知识就很容易转化为我的具体行动技能了。
忽然想起了,大学时候王小宁院长主张的创新班的学习模式。现在想来,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只可惜当时自己对生物领域并没有那么感兴趣。不过这种学习模式,如果是搞科研的话,越往后可能会有后劲不足的可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补充很多邻近领域的知识。
对于以上两种获取知识的方法:(1)成体系的学习方法,很大可能与工作和生活脱节,但是却给了我们某一领域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
(2)在实践中,围绕某一具体的困惑、问题而展开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综合性更高,效率和利用率都更高的学习方法。
鄙人认为,本科及之前的教育,都应该以第二种“做中学”的通识教育为主。而对于科研型比较强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才使用第一种成体系的教育方式。这样,整个社会在培养人所付出的人力、时间成本才能大大降低。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学究学霸的情结依然浓重,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盛行。或许就是因为很多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两种学习的差别吧。
我们公司有个八五后的辣妈,对于孩子的教育思想已经是非常与时俱进了。相信到了80、90后的孩子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困局能得到一部分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