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活成红楼梦里宝姐姐的样子。薛宝钗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姑娘。上能赢得贾府当家人贾母和未来当家人王夫人的欢心;下能赢得贾府丫鬟小厮和嬷嬷的交口称赞,连袭人和晴雯这些个打算做贾宝玉妾的姑娘,也希望选择她做主母;朋友圈里,人人喜欢。不用说直肠子、好相处的史湘云了,就连一直对她有敌对情绪的林黛玉,也被她收复,一心认她做自己的姐姐。如果说不喜欢她的人,也不是没有。一个是奇葩贾宝玉,一个是同类王熙凤。然而没有影响,毕竟人不是人民币,很难做到讨每个人欢喜。更难得的是,薛宝钗再赢得众人肯定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的认同和满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然而我们也都知道,做人做到宝姐姐的份上,是很难的。从人生境界讲,很难有人能和她一样修炼到如水一般,包容各色人物的程度;从技术层面讲,即便内心里愿意诚心实意地对人好,如何去做,如何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也是有很大难度的。比如薛宝钗,能和王夫人一起描花样子,也能和黛玉、探春一起联诗。能让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也能让手头拮据的史湘云接受用螃蟹办生日宴的好意。
诗人里想出个宝姐姐般的人物,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在我们的认知里,诗人难道不是一个个高标处世、特立独行吗?他们经常有异于常人之思、之语、之行,很难和光同尘。尤其是唐代诗坛里,要么是李白杜甫孟浩然这样的在野派,要么是杜审言宋之问这样的御用文人。能在文坛和官场,既能赢得文名,又能被官方认可人,几乎人人交口称赞的,只有一个贺知章。对,就是几乎人人能诵的“碧玉妆成一树高”和“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作者,贺知章。
贺知章在文坛混得很开。他参加了很多社团,如饮酒小团体“酒中八仙人”和书法爱好者联盟“吴中四士”。互相切磋的结果就是,饮酒水平只追李白,书法水平不逊张旭,写诗水平也不是盖的,直接被后人总结为对初唐诗坛影响很大的“仙宗十友”。
贺知章是一个性情中人。杜甫诗句中,“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描写的就是贺知章的醉态。他和李白之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据说当时他和李白一见如故,两人经常相携饮酒。一次,两人来到酒肆,欲畅饮时,发现没有带酒资,于是贺知章随手接下佩戴的金龟。这和嚷嚷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抢出换美酒”的李白简直不能更合拍。
同时,作为唐代诗坛的宝姐姐,贺知章还是一个内心很正直的人。贺知章从小以“文词知名”,时人皆称赞倾慕。有人说:“我一天不见季真(贺知章字),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他的书法墨宝,更是人人竞相收藏。就是这样一个文人,却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当年李白来到长安,拜访他时,他欣然接待,读到《蜀道难》时,兴奋地感叹“真谪仙人也”,并且积极寻找门路,向玄宗推荐李白。这种爱才若渴、提携后辈的胸襟气度,当得一个如水的人生境界。
除了和同道中人相得,贺知章也赢得了君王唐玄宗、太子和百官的认同。贺知章如何做到的,历史没有留下详细资料。我们只分析他辞官的行为就可窥一斑。
天宝三年,贺知章上表请求还乡做道士。为什么要还乡呢?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对有才名的文人和有战功的武官虎视眈眈,各种忌惮、防备,打击和迫害。贺知章当时在文坛影响颇大,也深得玄宗喜欢,自然也是李林甫打击的对象。贺知章为了避其锋芒,骨子里也不屑与之为伍,于是选择还乡。
那为什么要请求做道士呢?做隐士多好,又自在,又有清名。然而你得了清名,浊名留给谁呢?隐士一般不都是不屑入世,或者世不容我,才选择做隐士的吗?你官当的好好的,忽然要退隐,这不是打玄宗耳光吗?好吧,不做隐士,也不一定要选择道士啊,做和尚也不错啊。要知道当时可不是有四百八十寺的南朝,而是皇帝的两位亲妹妹都做了道士的唐朝。这一时期的玄宗,超级喜欢道教,在全国掀起了信奉道教的高潮。
所以贺知章的这个选择,看似无意,看似随意,实则是深思熟虑。从唐玄宗的反应中也可以看出,贺知章这个煞费苦心的安排,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玄宗同意赐其住宅为“千秋观”,赐其村庄为“道士庄”,并且把镜湖和剡溪的一段赐给他渔樵耕读。从名到利,从物质到精神,为贺知章提供了360度无死角的保障。唐玄宗还专门赋诗《送贺知章归四明》送别,并“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为其践行。这样的恩宠,自然能看出来帝王对他的认可和喜爱。贺知章离开长安返乡之时,太子和文武百官轮番设宴送别,丝毫没有人走茶凉的凄惨。
当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得薛宝钗和贺知章。然而如果能做到第一个层次——端正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境界,即使没有八面玲珑的手段,求个内心自在从容,也是足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