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2

06 共情与爱:亲密关系的柔化剂

共情是如何产生亲密感、如何超越身体的吸引而走到心灵深处的呢?想要知道共情的力量,就要去理解共情如何把我们从表层连接带到对一个人的完全接纳,包括一个人的不完美及其所有的方面。这种接纳既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因为共情在拥抱他人的时候,也会指引我们接纳自己,接纳我们所有的局限和不足。通过共情,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深深地、真正地彼此相爱。然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幸福的找寻中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真实的人,而不是那个正确的人。

因为共情,爱才有意义

当卡罗琳确信我不会通过对她加以评判,或试图用某种方式掌控她的行为来把她推开时,她就感觉到可以更安全地跟我谈论她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她能够“借用”我的共情,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来看到她自己的内在。我充满理解和共情的声音——不带评判,又总是坚持事实——逐渐开始替代她在生活中一直听到的那些苛责的声音。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内化,即接收进他人的声音,并最终把它变成自己的。我们随时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个过程,因为他们会接收父母的声音。如果那是一个责备的声音,就像卡罗琳的父亲那样,那孩子的内在声音也会是自我谴责。卡罗琳内化了我富有共情的声音之后,就能够以更富于理解和安抚的方式来跟自己对话了。

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经历亲密感的不同阶段,在逐渐认识彼此的这条很颠簸却随处都有风景的路上,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阶段之间弹来跳去。第一个阶段是理想化阶段,那时的我们痴迷颠倒地坠入爱河,被爱蒙蔽了双眼,用各种变形的方式来看待生活;第二个阶段是两极化,这时我们从任何事情都是“十全十美,正合我意”的想法走到相反的方向上,变得专注于他人的小瑕疵和小缺点。当我们看到了所有的不完美之后,就想逃离、躲避。事实上那些弱点恰恰反射出了我们自己的脆弱之处,我们却不自知。

从两极化阶段,我们经常会掉头转向,直接又回到理想化阶段,再开始重新来过;或者我们会留在这条狂风大作的路上,在坑洼起伏的路面上奋力前行,希望最终能走上一条坦途。因为有了耐心、投入、客观和最重要的共情,我们才能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整合。当我们的视野能扩展到涵盖整个画面时,我们就能看到对方的整体,既包括“好”的部分,也包括“坏”的部分。我们会学着去看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而放下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部分。我们一路上经历过的那些周期性“颠簸”只是用来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多加注意,而不是告诉我们说我们已经失败了,需要从头再来。

对这三个阶段特征的了解会促使我们理解共情如何强化我们的关系,如何引领我们发展出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更深入的欣赏。

亲密关系阶段一:理想化

一位非常仁慈的精神分析学家埃尔文·塞姆拉德在20年前就曾表示:“坠入爱河,是我们的文化中唯一一种可以接受的精神病。”所有的精神病,包括坠入爱河,都会表现出无法保持注意力和客观性。换句话说,我们看不清楚,想不清楚,也感觉不清楚。所有的事情好像都“坐”在一个让人头晕目眩又兴奋不已的情绪过山车里,绕着我们爱上的对象打转。在这趟疯狂之旅中,理性不见了,我们被带上了这趟看起来像终极大冒险的旅程。

在关系的理想化阶段,对共情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共情有赖于客观性来维持平衡和方向。事实上,共情在许多方面都是客观性的同义词,这可以定义为能够如实地、不加扭曲地看到这个世界本来样子的能力。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他的经典著作《爱的艺术》中也强调了客观性在爱一个人的行为中所处的中心地位。

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幻想、克服我想象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图像。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恋爱关系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在关系的理想化阶段,我们为自己和彼此都创建出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都是在否认我们本来样子的一部分之后,只剩下了一些特征或典型形象。如果陷在这个阶段里,我们注定会失望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人能够真的活成那个理想的图像——我们有人长了瘊子,有人会有粉刺,有人脚趾上有脚气,有人牙齿有缝隙;我们还有一些烦人的习惯,比如笑的时候鼻子出气,睡觉时打呼噜,嘴里翻嚼着口香糖或者喝汤时声音太大……

所有的孩子都以为他们身处一个自己想做什么都能做成的世界里——所谓的“全能感”现象。通过跟父母、亲戚和老师的共情式互动,他们会开始产生对自己更加现实的看法。在被以共情和尊重对待时,他们渐渐看到他们其实并不能做到所有的事情,但也学着接受这些局限,不会因此觉得很丢脸。当我们用共情来指导与孩子的互动时,他们就会知道一次不佳的表现不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们这个人的尊重,也不会改变我们对他们的爱。

共情能帮助孩子学会逐步理解自己的局限性,并认清现实,即无论怎么努力,自己都不可能是万能的,自己不可能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到最好。在共情的环绕中长大的孩子能发展出一种有安抚能力的自我声音,这个声音会向他们保证,即使不能击出本垒打赢得比赛,或者没有当选班级最受欢迎的人,他们还是值得被爱的。相反,在一个缺乏或没有共情的环境里,孩子会发展出一个苛责的内部声音,一直在重复“你做得还不够”这样的信息,这通常又会产生一个自暴自弃的结论——“你有欠缺”或“你不够好”。

长大之后,我们总是会低估我们的成长史对关系的影响。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人也会背负着他们的过去,只有共情能让我们觉察到过去的影响,能引导我们的认知,帮助我们看到我们的过去在哪些地方还在继续指挥着现在。

理想的图像是想象出来的产物,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只有在愿意把他人看成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时,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亲密感。但当我们睁开眼睛,开始去看图像之外的东西时,对共情的挑战也会增加,因为这时我们总是会盯着那些“不好的部分”,却不够关注那些“好的部分”。这就是在关系中很有难度、要求很高的一个阶段,我称之为两极化阶段。

亲密关系阶段二:两极化

现实情况的介入会让我们构建的图像出现裂痕。突然间,我们看到了在理想化阶段中被忽略的那些不完美之处。之前,图像之爱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在视野变清晰之后,我们就看到了伴侣身上那些恼人的习惯、身体上的缺点和情绪上的不足。我们会猛然间意识到,曾经被我们理想化的那个人原来笑起来声音那么大,总是打断别人说话,会讲些不合适的笑话;他总有一些负面的观点和偏执的意见;不需要他说话时他总爱插嘴,需要时他却像个木头疙瘩一样坐在那里没有任何见解;

当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构建出来的理想图像开始出现裂痕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仓促地做出评判,并对问题进行泛化处理——他很过分,她很懒,他很被动,她很有攻击性,他从来不主动想做什么事情,她的主意总在变,他对整洁有神经质,她是个懒虫……

关系中的两极化阶段可能是很动荡、很没有方向的。但是,如果用共情来指引方向,我们就能学会如何接受这些新的事实,并敢于承认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瑕疵。认识到这点后,我们将会面临挑战,因为我们要理清双方的不足,认清我们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东西,然后决定自己愿意把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改变和成长的过程中。在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向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共情来判断我们是否能适应那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判断他人是否愿意改变他们的视角来包容我们特有的生活方式。

缺乏共情的时候,我们只会尽力保持现状,忍受着颠簸的行程,却不太知道我们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我们就像卡罗琳一样,会突然结束这段关系再去重新开始一段。如果没有共情来为关系的发展指路,我们就没有从两极化阶段发展到整合阶段的希望。

两极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泛化、非黑即白现象和投射。

泛化。共情并不意味着每件事情都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经历了这个过程,你才不会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进行笼统的泛化处理。共情不会给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贴上“好的”或者“坏的”标签,而是会把我们感受的各个方面编织成一个整体,它会随着每一次新的体验和领悟而发生改变。只有通过共情,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是愿意继续与这个“完整的画面”一起生活,还是决定从头再来。

这里的关键是不要进行泛化,因为共情总是想知道在这个特定的时刻,这个特定的人或这个特定的情境里的具体情况,而不是普遍性情况。共情会提醒我们,并没有所谓的“典型的男人”或“典型的女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特例,不能归纳为某种规律。

但是当我们承受压力时、感到疲惫、觉得困惑或者不知所措时,就容易把事情泛化处理。因为把事情都同化考虑能让我们感觉更容易一些,这样就不用花那么多力气去了解具体情况了。当我们说“所有的男人都不值得信任”时,我们就可以摆脱掉要努力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男人可以信任而有些就不能信任的困难;当我们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时,我们是用一种干净整齐的方法把我们这个世界和其中所有的人都进行了归纳;“男人总想退缩,女人总想介入”也是一句笼统的话,试图用十几个或更少的词来总结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区别;“男人最多的情绪是愤怒,女人最多的情绪是伤心”是另一种泛化描述,虽符合一些事实,但显然不足以描述全部事实。

共情要求找出全部的事实。不够全面的事实只能呈现出画面内容的一部分,只能触及事实的表层。们都渴求一种深层的连接(我们称之为亲密感),实现我们的内心和心灵的自由融合。只有在这种深度的连接下,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这个人被理解了,我们的整个人都真正地被爱着,包括我们的瘊子、伤痕、瑕疵和所有的东西。

非黑即白现象。泛化会导致非黑即白的现象:要么你爱我,要么你不爱我;要么你跟我站在一边,要么就是反对我;要么你接受我现在的样子,要么就去找别人,因为我是不会变的。

非黑即白的行为把世界简化为黑或者白两种情况,因此它将共情排除在外。共情总是游走于灰色地带,它的模糊性决定了它能考虑人的复杂之处——我们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既可以很扭曲,也可以很直接;既可以有偏见,也可以很宽容;既很感恩,也很贪婪;既很诚实,也会骗人;既很宽恕,也很怨恨;既抱有希望,也深感绝望……共情能觉察到其中的不一致,并进一步思考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会这么混杂?为什么我有时候很善良,转瞬间又很残忍?我为什么要改变?为什么又不应该改变?

在共情的世界里,永远都会给真实生活中复杂多样的可能性留有余地。共情能让我们敞开心扉,厘清各种相互冲突的感受。略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却是让情况更加清晰。当我们能接受这个事实,即这个世界和其中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像我的一个病人所说,都是灰色的,那我们就能放下那些固定的认知,进入到与他人之间更流动、更灵活、更具互动性的关系当中。我们要意识到把人进行分门别类是错误的,而应该把每个人都看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这种方式以及很多其他的方式,共情能产生对差异的包容——也就是能扩展自己的世界以容纳不止一种视角——的能力。

要避免非黑即白这种两极化思维就要采用一种两者兼容的态度。事实上,我们都是混合型的,这是人类的本性。共情不会自动给你答案,但是它一直会督促你去进一步寻找答案。

共情需要有灵活性。的确,这也是共情最主要的本性,它让我们能够充分考虑改变和转化的可能性。

去共情一个处于特定情况中的特定的人,不仅仅要简单地改变一下我们的空间视角,还需要改变我们对情形的评判、对事件的记忆、对他的情绪反应、对他的特点和目标的基本认知,甚至是对我们自己的基本认知。

投射。投射——在他人身上看到了你不想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一些想法、情绪和行为。投射经常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有时也称它为投射性认同,就是我(投射者)在你身上看到某些东西,然后就可以对此抱怨,而不用去审视或评估我自己。投射是一种防御机制,但最终又会是自我挫败的。我们在投射的时候,是试图否认或拒绝自己身上的某些部分,把这些不想要的东西强加在他人身上。投射与我们在关系的理想化阶段中经常体验到的“图像之爱”紧密相关。在图像之爱阶段,我把你看作是完美的伴侣,是能带领我获得救赎的最理想人选。当意识到你不是那么完美或者没有人会来解救我时,我就想要责怪你(或其他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就要投射,即拿起我的问题,把它们都贴在你身上,然后责怪你让我的生活变得如此艰难。

图像之爱和投射都是试图想让自己感觉更轻松一些。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后患,因为它们都让我们更远离事实,远离我们自己,也远离我们在乎的人。我们把别人理想化,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被理想化;我们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给别人,是因为那些感受与我们给自己创建出来的图像不符。当我们发现理想化图像出现裂痕时会是多么的痛苦——因为那个图像会直接反射到我们自己身上。只有通过共情,我们才能直视那面破裂的镜子,学会接纳不完美的他人和不完美的自己;只有通过共情,我们才能确认,镜中的反射只是我们的一部分而不是我们的全部;只有通过共情,我们才能坚持去付出能量和努力,把这个图像变得与事实相符。

一个人逐渐感觉到评价的核心在他自己身上。他越来越不用去在乎他人是否同意,去他人那里找应该达到的标准,让他人代替自己做决定或选择。他会意识到选择也在于他自己的内心,意识到唯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生活的方式能让我自己深感满意吗?能真正表达我自己了吗”。我觉得对于有创造力的人来说,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

真实坦然地表达自己就意味着要去拥抱那些我们自己都恨不得马上想要切除或忽略的部分。在认识到我们自己的不完美的过程中,共情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两极化阶段的道路。因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有所改进,那就不得不承认他人也可以继续努力。这个持续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对方的过程,是所有的健康关系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共情会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又是如何(不完美地)与他人产生连接的。

这个理解、接纳和做出改变的过程做起来并不容易。当病人钻进牛角尖、需要接纳和宽恕的时候(“我是不完美的,你知道的”),我的工作就是要帮他们认清情况,并把关注点放在他们能够改变和成长的地方。我可能会跟一个聆听能力很差的病人说:“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但是我需要你在我说话的时候集中精力听。”我可能会跟一个拒绝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病人说:“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只要你还一直为你的问题责怪别人,我相信你的进展就会很慢。”

直面自己的错误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采取行动去改变可以被改变的部分是第二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如果我们习惯于责怪他人、说谎、欺骗、不好好倾听他人或者做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仅仅意识到我们的这些不完美还不够,我们必须要去做出改变。这些不完美会是我们行动的根源,我们成长的动力。只有接受了我们有待进步这一理念,我们才能进入到那种成熟的、能随时调整的,也能实现自我转变的爱的最终阶段——整合。

亲密关系阶段三:整合

整合之爱是我们所渴求的爱,因为只有这种爱才能够填补我们内在的空洞。在关系的理想化阶段,我们希望并祈祷那个理想的对方会填补这些空洞;到了两极化阶段,我们意识到(经常是伴随着痛苦的嚎叫)对方也不是那么理想,而且他们还有自己的空洞要填;在整合阶段,我们就会通过坦诚的互动、符合现实的预期和对彼此独特性的真心尊重,来努力促进彼此的成长。

整合之爱是相互共情的产物,这个过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愿,也需要有分离的能力。你会全心全意地进入到对方的感受中,但也要经常回到自我当中。精神病学家琼·贝克·米勒和心理学家艾琳·皮尔斯·斯蒂弗在他们的著作《治愈性的连接》中强调了相互共情的力量,他们把它定义为“在关系中所有成员的真正想法和感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融合”。他们写道:

因为每个人都能接收到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并做出回应,所以,每个人不但扩充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且扩充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与此同时,每个人在这段关系中都实现了成长。

共情让我们睁开双眼,让我们看到了原来看不到的内容,也借此扩展了我们的世界。只有在相互共情的激励之下,才有可能达成整合之爱。那么,如何才能在关系中建立并维持相互的共情呢?下面的三条建议或许会有些帮助。      

不断地重新评估你的理论信条。关于一段好的关系应该什么样,我们都有一些信条(心理学上有时把它们叫作认知地图)。在尝试梳理那些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都会发生的纠缠和混乱的时候,我们都会依赖于这些信条。这些信条就像地图一样,能指明我们是在哪里偏离了方向。

当心自满情绪。当关系稳定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自满得意;有了自满之后,我们就不那么积极地进行需要付出努力的共情过程了。

小心认知混淆。认知混淆,有时也叫作界限不清,其特征就是自我和对方边界的混淆。如果你和我是“一体”的——有人会说这是亲密关系的终极目标——那你在哪里结束,我又从哪里开始呢?共情能帮我们弄明白,虽然你和我是一体的,我们也还是(而且是必须要保持为)两个人。即使在最亲密和相爱的关系中,我们也总是要退回到自我当中。共情知道这一点,可以指导我们去扩展自我,并把自我带到一个可以舒服地做自己的地方。

这里重要的是相互依赖性。我们是分开的,在自己的皮肤里面舒服地待着。但我们知道我们会再成为一体,知道我们还会再聚到一起,这让我们可以容忍并享受着我们分开的时间。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关系中存在的共情,这让我们在独处时也感觉到舒适和安全。

“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也是共情的一种有力表述。只有在实现我的过程中——在了解我自己、发现我自己、觉察我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绪的过程中——我才能讲出你。只有当我完全成了“我”,我才能准备好全心全意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一段关系。发展出自我的意义就是为了把自我放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生活全都与关系有关。就像布伯所说:“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共情能让我和你之间的相遇得以完全实现。识别出他人的情绪,让我们接收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仔细倾听他人说出的话语也要留意言语间的沉默,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安抚自我,学着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共情的行为就是友情、亲密关系和爱的基本元件。

在治疗中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见过这种类似的互动,两个人彼此相爱,却不明白或不知道该如何完全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全心地进入到对方的感受中。

“你不爱我。”一个人会说。

“我当然爱你。”另一个说。

“但是你都不知道我缺少什么,你也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甚至都不知道我是谁。你怎么能说你爱我呢?”

共情能给我们所需的洞察和信息,以理解他人的需要,分享他们的悲伤之深、喜悦之强。如果没有共情所赋予的相互理解和积极参与,爱就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简单词汇。共情,让爱有了高度、分量和平衡;共情是爱的血与肉,是它跳动的心脏,是它求索的灵魂。

共情让爱成为爱。

07 共情的阴暗面:借感受他人的痛苦来享受折磨人的快感|

共情能帮我们感知到危险。对于那些想要蒙骗、操控和伤害我们的人,共情能让我们看透他们的内心和想法。

学会应对共情的阴暗面对于你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就像要知道如何善良、体贴地对待他人一样重要。我们每一个人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世界中让自己免遭各种过度宣传和强制推销之害呢?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共情来保护我们自己,不被那些会使用他人的洞察力和直觉的人所利用呢?

抵御共情阴暗面的10个步骤

我相信从下面的10个步骤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学好并熟练掌握这些步骤,在生活中尽量加以运用。而且一定要记得,共情是进化出来保护我们免遭危害的一种生物性内驱力。如果使用共情去蒙骗或伤害他人,那就有悖于它维持生命的能量,体现出来的就只是软弱,而非力量。最终,共情一定会显示出它积极的保护作用,而非阴暗面。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一步:分辨出真正的共情和有目的的共情

真正的共情是由真正关心他人和渴望去帮助他们而激发出来的,但有目的的共情则主要关注于他人能给你什么(或者你能设法从他们那里逃避掉什么)。如果出于真正的共情,我们会用关心和尊重来对待他人,在每时每刻的互动中都想寻求真相;如果出于有目的的共情,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就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只是在寻求个人的收获和满足。

但是,最经常的情况是有目的的共情和真正的共情同时并存,即使是在最健康的关系中也是这样。凯特和乔希是老朋友,但是好多年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话了。凯特的妈妈去世了,留给她一大笔遗产。凯特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那些证券和现金,就给做财务规划师的乔希发了封电子邮件。她用了好几段来告诉乔希自己近期的情况,告诉他她是多么看重他们之间的友谊;然后在最后一段,她提到了她的难题,想让他给些建议。她确实是关心他,但是她也想从他那里得到些东西——这里有真正的共情,也有有目的的共情。

共情的这两种作用很容易混淆,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以为,如果想从关系中有所获益的话,共情就不可能是真心的。但是,真正的共情总会让你有收获,即使我们付出共情时并没有想着要拿回任何东西,我们也总是会从中获益的。我们带着共情给出回应,就会加强我们跟他人以及跟整个世界的连接,扩展我们的地平线,拓宽我们的视角。而且与此同时,我们的自我感觉会越来越好。这些绝对都算是获益。一旦人们把共情付诸实践,就会发现他们对自己感觉更好了,焦虑和压力都减少了,跟周围人的连接也更紧密了。

所以,共情总是要把握一个平衡,也就是我们想要找到的那种动态平衡状态。真正的共情会让关系既稳定又结实牢固,而被有目的的共情所驱动的关系总有一天会失去平衡,就像你坐在一个跷跷板上,对面却坐了一个身型比你大一倍的人。因为双方的能量差太过明显,关系就失去了平衡,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摔下来。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个平衡。如果是有目的的共情主导了一段关系,那你就需要保护你自己,要知道另一个人的行为是在被其自我利益所驱动。如果一段关系开始时是由有目的的共情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就像大多数的工作关系那样——那就要去关注它的发展方向。有目的的关系可以发展为真正的关系;同样,真正的关系也能变成有目的的关系。共情的力量就在于能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识别出真相。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二步:了解自己的渴求

如果想要理解你的渴求,就要去问问自己,在你的一生当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要把你以往的渴求和当今的渴望关联起来。过去总是影响着现在,我们藏在心里的愿望和表达出来的渴望都会指向那些过去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影响的地方。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三步:学着相信你天生的本能

身处危险时,你天生的共情本能会保护你。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四步:保持注意力

要注意人们心情和行为的细微变化;留心观察那些不太相符的细节和事实;还要让你的头脑对所有的可能性都保持开放的态度。当你的视角扩大之后,你的内心和头脑也会扩展,这会带给你所需的耐心、灵活性和智慧,来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五步:当心突兀的接近

如果陌生人问你很私密的问题,或者向你暴露他自己的个人信息时,就要当心了。亲近应该是应邀而来的,不会突然发生。那些闲聊了一会儿就想跟你套近乎的人,他们脑子里想的肯定不只是你的最佳利益。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六步:小心过冷和过热两个极端

一般来讲,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共情的效果并不好。共情需要一个平衡的温度,可以用冷静的反思把火热的情绪平息下来。如果你在乎的人总在过热或过冷的两个极端中变换,那你的情绪也会随着对方的心情而波动,你就会发现很难达到一个平衡。平衡对于付出和接收共情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情绪的变化总是不可预测,我们就会一直很紧张,不知道情形在什么时候会发生改变,或者不会发生改变。当这种张力和焦虑不断恶化时,我们的想法也会变得混乱,而且越来越难以给出合情合理的回应。

如果你经常感觉状态不好,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或说什么——比如你刚得到炽烈的永恒爱情,接下来又感受到退缩和忽视,那就肯定是有问题了。极端情况会让人无所适从。这种情况所吞噬的能量比给出的能量还要多,所以注定会剥夺共情的力量。

心理学家维克托·比索奈特、卡里尔·罗斯布尔特和谢利·基尔帕特里克列出了冲突中可能发生的四类行为。退出和忽视肯定对关系有害,而发声和忠诚则有助于维持关系的稳定和安全。

退出行为包括威胁要结束关系、愤怒或沮丧地离开房间,或者反应很粗鲁(大喊大叫、摔打东西)。这是“过热”的极端。忽视是一种被动的破坏性行为(“过冷”的极端),包括拒绝讨论面临的问题、虽然不断点头但并没有真正在听、避免进一步的互动、回避可能会导致吵架的争论,或者因为不相关的事情批评你的伴侣等。研究人员认为,“从长期伴侣功能的角度来看,在冲突中不要采取退出或忽视行为,这很关键。

发声和忠诚这两种有助益的反应可以体现出冷热两种极端之间的“冷静”的立场。发声需要主动尝试把事情讨论清楚,愿意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向朋友、家人或治疗师寻求建议;忠诚的行为方式能被动地起到正面效果,包括等着情况好转,即使在冲突中也保持乐观的态度,别人批评你的伴侣时会为其辩解等。

共情有助于有益行为的产生。当我们能准确地推断出我们伴侣的想法和感受时,就能压制住自己做出破坏性反应的冲动,也更能去包容对方。我们会努力去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报复或伤害。共情会帮我们先把自身利益放在一边。但是,如果关系要一直保持稳定和健康的话,共情就一定要能双向地流动。如果伴侣一方能精准地理解另一方的想法和感受,反过来却不能很好地被理解,那这个关系就会变得不平衡、不稳定。

即使在很亲近、很相爱的关系中也会存在共情的阴暗面。带着同情和耐心去感受这段关系,你就能判断出这个关系是否能变得更加平衡和相互共情。“不惜代价的和平就是战争”这句老话也适用于有冲突的情况。如果你把所有的能量都用于维持一段付出比回报还多的关系,那你就是在向共情的阴暗面投降,也是在拿你自己的稳定性和自我感在冒险。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七步:远离总是责怪他人的人

学会识别出爱责怪他人的人可能是你能保护自己免受共情阴暗面伤害所采取的最重要的一步。要评估他人自我归因的意愿和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去观察责怪他人的人的行为。这里举几个典型例子。

● 我也没办法,都是别人的错。

● 你都不会相信他们做(或说)了什么。

● 从没有人欣赏我。

● 他们总能得逞。

● 我尽力了,但是团队的其他人都在偷懒。

● 为什么我是这里唯一一个努力工作的人?

●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在生活中,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那些把自己的问题都怪在他人身上的人,肯定也会被很多人责怪;喜欢责怪他人的人也吸引同一类人。这种人在生活中会去寻找容易内疚的心灵,在这些人身上种下他们的不认可和谴责。如果没有这些肥沃的内疚之地,那些责怪的种子也只能在风中飘散。所以,想要避开这些喜欢责怪别人的人,就要特别注意你的内疚水平。如果你跟某些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感觉很内疚,就要仔细去评估一下他们的归因行为。他们是不是把问题都怪在他人身上?他们是否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是不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好的事情都是他人的错?

总是为自己的问题责怪他人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这意味着灵活性的缺乏和共情的绝对缺失。(心理学家也相信,越是为自己的问题责怪他人的人,他们的人格就越可能不稳固。)责怪他人和共情是相反的行为,因为对他人的责怪是基于谎言,而共情则总是基于事实。责怪他人就是想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而共情则是愿意为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承担责任。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八步:警惕别人为了他们的目的煽动你的情绪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九步:留意不一致的言行

一致性是评估他人(更不要说你自己了)性格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有人一会儿充满爱意,下一刻又很自私;开始很善良,然后突然间又很不顾及别人;很深思熟虑,然后又莫名其妙就很粗心大意——如果这明显是个重复模式——共情就提醒我们多加小心。人们在过度关注于(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时,就更容易表现得不一致。当情况符合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很善良体贴;不符合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暴露出自私和粗心的行为。

我们都偶尔会出现不一致的行为,但是持续的不一致行为模式就表明了共情的缺失共情需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和能量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缺乏行为的一致性时,共情的力量就在流失。所以,要经常站在瞭望台上,注意观察你所有关系中的一致性。如果你刚刚认识一个人,还看不出什么苗头时,就注意去观察其做事的方式。观察这个人如何对待服务员、公共汽车或出租车司机,以及在超市里跟她一起排队的陌生人。这个人对下属和对上司都是同样地关心和体贴吗?她是不是当面对她的公婆很友善热情,但是接下来几天又一直说他们的坏话?这个人对垃圾工是不是像对国税局审计员一样友好呢?这个人在电话里跟陌生人是怎么说话的?这个人是对一天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很敏感、细心、善解人意,还是只对其自认为有用的人才会这样?

我想强调的不一致性就是指人们描述或定义自己的样子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做事的方式之间有区别。用嘴说比实际做到容易多了,不一致性就是一种明确的信号,表明这个人很难真正说到做到。当然,我们都时不时会表现出不一致,尤其是在承受很大压力的时候。但是,如果不一致性成了一种可以预测的模式,在艰难的时候、平和的时候都持续这样,那我们就能相当肯定:这种人的共情是不够的,阴暗面就在不远处。

抵御共情阴暗面第十步:记住,共情不是善良的同义词

共情的强大在于它忠于事实。我并不是说只有一种事实,因为每个人体验到的事实都不一样。寻找事实和意义的过程可能会很艰难,要求会很高,所得的回报却是不可估量的。

共情能教我们如何通过避免一言一行中的欺骗来保护自己和他人。这可能是一条艰难之路,需要有付出,需要意志、自律、耐心和容忍。但是也只有通过共情的力量,我们才能发现我们是谁,我们想要成为谁,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在他人寻找自我的路上帮助他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189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7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85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03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05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2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9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6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8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5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2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5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0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72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