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日子没去家附近的市场买菜了。中午下班逛菜市场,为一家人的晚饭采购食材。
在这个市场逛了十几年,和菜贩们都熟成了朋友,远远见到就热情招呼着。他们中的某个人知道的事,第二天就会遍地开花。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当中的谁知道了我的职业,全市场的菜贩们就都传开了。每每见到,不管买不买东西,他们都会跟你唠嗑。
菜档的蔡阿姨远远就叫住了我。她的菜档蔬菜品种不及别档的多,但都是应季的瓜菜。她会趁我选菜的空隙把我的家人问候个遍。先是问你先生的生意好不好?接着问娃读几年级了?再帮我回忆一遍我怀孕时的艰辛,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一个人带娃的艰苦,语气里满是怜悯我当时的困难,转而说幸好你乐观,好像很赞赏我的坚韧一般。每次买菜她都会送我葱蒜等配料,我要另付她葱蒜的钱,她总是说不值钱。我也不推辞,只是每次都不忘光顾她的生意。
卖豆腐的小李是阳西人,做得一手好豆腐,会说客家话。起初被她做的豆腐吸引,后来知道彼此会说同样的方言,孩子也年龄相仿,话题自然就多了。好多商贩会因利润而忘掉良知,加工食品时使用各种简便快捷的添加剂。 小李是有良知的豆腐西施,她用纯正的本地黄豆,原始的方法做出来的豆腐保留了它本真的味道。其实小李的档口除了豆腐之外还有各色农产品,瓜果粗粮等都有,我特别喜欢她用沙子育的黄豆芽。像我这般年纪的农村孩子谁没干过用沙子育豆芽的事?那是温饱时期舌尖上的美味。从外表看来这卖相一般的豆芽极不起眼,却是性价比极高的食材,与食材的颜值相比还是食材安全更重要。小李纯手工制作的美味可口的豆腐,让我想起母亲做的豆腐,她的豆芽复制了我童年的往事。
卖鱼的黄姐有个成绩优秀的女儿。她会问我教什么年龄的孩子,然后说道女儿的趣事。我在她脸上看到一个母亲的骄傲。日用品店的翠姐会问我她同学的近况,因为她的同学是我的同事。巷子转角处会偶遇芳同学的妈妈,她自己种菜卖。她成了我了解芳同学近况的传声筒。还有卖豆豉的邻村老爷爷,卖鸡鸭的老乡大姐……每一个人都跟我没关系,每一个人又都跟我有关系。
小小的市场是日常生活的交集,我和他们在这里相遇分开,再相遇再分开。连结我们的是生活必须品——新鲜的食材。市场是一个浓缩的世界,这里也上演饮食男女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