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又可
节选自张又可文集《青春的遗嘱》
假如你第一次跳伞,你的心跳加快,你从飞机上往下跳之前,教练给你最后的指导,于是你战战兢兢的问教练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确定这个降落伞能打开吗?”如果教练回答:“我相信它能打开……”,你肯定把降落伞一脱骂一句:“卧槽,那还跳个毛啊”;如果教练回答:“放心吧骚年,这降落伞绝逼能打开,肯定安全”,于是你放心的纵身一跃从万米高空跳了下去。回过头来一想,不管教练说不说,降落伞都会有两种不可控结果:能打开或不能打开。其实我们心里是很明白的,但是还是要旁观者确定一下,才有纵身一跃的决心。
在生活中恋爱、结婚也是有这样的现象,在准备陵门一脚的关头,你总会向一个个所谓的“过来人”请教或确认一些事儿,诸如:她/他真的爱我吗、我们能幸福吗、我们性格合适吗、父母不同意我们该选择父母还是选择另一半的之类问题。殊不知这些问题,都是属于自己应该想明白的问题。追根溯源,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想象力。
前段时间,一师弟大学即将毕业,首先面临和女友关系的去留,于是我们在闲聊之间,他向我提出了个问题,说他女朋友的父母不同意他俩在一起,首先就是他身高不符合她父母的要求,然后是觉得他太远(两家相聚100公里左右),如果她女朋友要和他在一起,她父母就不要他们进家门,他女朋友都快坚持不住了,问我该怎办。当我听到这个老掉牙的问题,其实心里是嗤之以鼻的,嗤之以鼻的不是这个小师弟和他的女友,而是这个问题本来就轮不到我一个“打酱油的围观群众”来回答,本着对小师弟的尊重,这一次我准备从逻辑思维上来帮他剖析一下,希望能给他俩一些启示。
她父母的出发点,无外乎两点:希望女儿幸福,自己养老的问题。知道了这两点就可以把问题抛给俩当事人了,幸不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更取决于俩人以后的创造,而养老问题取决于孝心,不在于距离。想明白这两个问题之后就要看他女友思想的独立性了,兴许她会觉得面临二选一的抉择,有了男友就没有父母,有了父母就必须放弃男友,于是就会打起退堂鼓,就钻入要是我选择了他以后他对我不好了,还会后悔没听父母的话;如果没选择他,毕竟俩人相知相爱不容易的死胡同。分析到这儿,问题又抛回到了他们那儿,兴许他们所有问题都会肯定的回答:彼此相爱、彼此孝顺、彼此上进。但是就是没有做决定的决心。
我们来想象一下,第一种情况:他们在一起了,父母暂时不让他们回家门,几年后,俩人幸福美满,还给老人生了个大胖孙子,老人和子女之间慢慢缓和,和睦幸福。第二种情况,俩人没在一起,分开了,若干年后,觉得错失了一辈子姻缘。第三种情况……第四种情况……
作为成年人,无论那种情况,都需要自己去选择,并且选择了都要承担选择后的相应的后果和责任。而究竟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就比“过来人”的言辞凿凿更加能让你有做选择的决心。
最后我给师弟说,这个事儿你可以和你的女友一同去面对和争取,但不要逼她决定,她是成年人了,应该有权利去选择和承担,你可以帮她做的事儿很多,但是你终究不能代替她去成长。
他听后说受益匪浅、豁然开朗,而我内心依然是这样的感受:善意感、罪恶感、秘密填满内心的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