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有太多触动与思考直击内心,回顾参会前后,从个人成长角度,写下一点感悟,既算是对过去的总结与思考,又算是走向未来的一个新起点吧。
一、“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会前阅读
当李教授4月15日在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群分享一个“新基础教育”的会议信息时,向全国开放的名额只有30名,而我们研修学院的20名同学却如此幸运,可以报名参加会议。看到信息,我不假思索地报了名,虽然我不是“新基础教育”的成员,但是李教授对教育事业高度的敬业和研究精神却让我对“新基础教育”充满了敬意!在阅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一书时,确实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直接改变了我原有的对教育浅薄的理解!也因这本书,我延伸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改革的探究与认识》和《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两本书的部分内容,最打动我的是对知行合一、成事成人的追求,这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没有虚假的表演和热闹里的悲哀!应该算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我在书里感受到的,尽管我还不能完全读懂这些书。至于“新基础教育”实验校的样态,我是去年参加首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时,看到武义精英班老师令人羡慕的生命样态和来自他们的分享中看到的,遗憾的是我当时参加的只是中学组老师的分享,未了解全貌。而这次有了近距离接触“新基础教育”,我自然不愿错过学习。
真正的参加一次研讨会,不是在研讨会上才有学习,而是你打算参加这样的会议时,学习就已经开始了,闲暇时间我便开始读与“新基础教育”有关的书籍,关注李教授朋友圈的分享。但由于春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加之我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国培学习、准备学生的研学旅行等,所以四月、五月几乎都在忙着赶课、准备月考和自己的职评论文,每次的阅读也大都囫囵吞枣,且动笔写下感悟的少,顶多就是在书上勾勾划划,但这样的读书效果不是很好,这是后来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的!一知半解的读就像流星划过夜空,痕迹也会很快消失。想想在研修院,李教授总是鼓励我们多读多写,多读会开拓眼界,多写促进思考,读与写也是听、说、做的基础。读的少导致听不懂别人的话语系统,说的自然就不好,做则是把所读、所听、所写与实践相联系,听、读、写不好,做就会没有方向,就像根基不牢的大楼一样,随时会倒塌。这个阶段的经历告诉我真实的阅读应该是静心的、投入的、有思考的读,宁愿速度慢点,最好也要写下读后感悟,因为读后感代表着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读书必须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二、“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论文撰写
和参加“首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一样,参会人员要交一篇与会议有关的文章。
看着会议通定稿上的参会要求,我却犯愁了:我该交什么样的文章呢?研讨会主题是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融通,而我所做的一切班级工作算融通吗?融通是1+1=2还是1+1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的生成?我是盲然的。看到通定稿后的日子,我一直都在纠结中。既然是研讨会,我不能交一篇虚构的论文,而应该是我工作中班级建设与学科学习融通的研究经验分享,可回顾自己一年的摸爬滚打的实践之旅,我还不能明确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融通。如果仅仅是学科的融通,我倒是有话可说,因为我既是语文老师又是英语老师。我虽然还兼任班主任,可班级建设与学科学习之间有怎样的渗透与交融,我没有清晰的概念与意识。我天生急性子,报了名,参会文章又没着落,又忙着工作和修改自己的职评论文,那段时间我是焦躁不安的,怕自己因为交不了合格的参会文章而失去学习的机会,所以每天忙完工作便无法静心读书与思考!4月28日,我进了会议群,看到群内李教授发了这样的信息:“欢迎所有会议代表投稿,带着研究成果来开会,才有最大的价值实现[微笑]撰写论文欢迎紧扣主题,认真研究主题,认真做些文献研究,实质性参与到知识创生之中[玫瑰][玫瑰][玫瑰]”“已经邀请好熊华生教授,正在和中福会少年宫张主任确认,五位特邀专家基本邀请好,我个人和张永博士会努力投入,几位博士生也会参与其中,努力开好这次会。请大家留意,我们的会议不是一般的参观访问,是推动研究、促进发展、积淀成果的会,因此,我们新基础的各位兼职研究员,各位骨干,各位领导,第一梯队的班主任,就是会议投稿和发言责无旁贷的承担者,千万不要抱着来听听、看看的目的来,一定是来参与研究、促进共同发展的[玫瑰][玫瑰][玫瑰]”,特别是“我们的会议不是一般的参观访问,是推动研究、促进发展、积淀成果的会”,“千万不要抱着来听听、看看的目的”这样的表达瞬间让我有了每一个参会者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感觉,就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而我在反问自己:“我拿什么参会?”
忙碌中我常常会因会议的事情纠结着,正好到了月底,我该整理班级的阅读材料了。就在我整理我们班的阅读项目活动并写相关的总结时,阅读这条线串联的所有活动似乎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班级的发展状况,心里有了想法,便想向李教授请教,确定自己思路是不是正确。
活动总结让我越来越确定的是领导力的培养是始终贯穿于我们的阅读项目的,我开始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开展阅读项目?最终是想把学生带到哪里?阅读对学生发展有多大好处?好处在哪里?好处已经有体现了吗?班级与学生在阅读中有哪些生成?这样的追问让我明白了自己带着学生出发的初衷就是因为城乡教育的差异,乡下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与积极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农村孩子更需要发展一种能力——自己管理自己,影响自己,并近而影响同伴的能力!更直白的说是有自我拯救的意识。
与李教授沟通交流之后,我便思考该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章,阅读是明线,领导力是暗线,怎样用这两条线串起班级建设与学科学习的关系,文章的题目怎么拟定等问题又让我陷入了第二次的纠结。阅读培养了学生领导力,学生领导力又促进了班级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又推动了学科学习,这是我初步的构想,也是行文的整体框架。但想和写不是一回事。4月29日有了构想,本以为五一放假期间能顺利完成的,毕竟会议论文的截止时间是5月10日,但假期里我却没完成预订计划。直到5月7日,我改完吴青编辑让我修改的稿件后,才想好参会论文的题目,我实在写不出来文章,但我必须狠狠地逼自己一下,不然我会向懦弱的自己投降的,于是我发了这样一条信息给李教授:“参加会议的文章我写的是《让班级建设和学科学习的融通性走向生态化》,副标题是:以班级阅读项目的创生为例,您看可以吗?”我撒谎了,目的是不想给自己留退路,既然李教授都知道我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我必须赶在截稿前完成文章,这样才能不失信于人。
5月7日,正好是星期一,又是忙碌的一周。上完课,就想会议论文的事。人有时就是很奇怪,越急越挤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再次静心梳理一年来的班级与学生发展,终于断断续续完成了这篇文章,发稿的日子是5月10日中午12:06分。交完稿,我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没失信于人。
这个阶段的经历让我明白:学习不仅要有坚持的毅力和敢于挑战自己的决心!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即将要做的事公开,这样就不会给自己后退的理由。如果我不是向李教授撒了个善意的谎言逼自己一把,估计我会放弃交会议论文,如果我没交论文,就不会有上台交流的机会!所以,我们有时不是输在能力上,而是输在了隋性心理上。
三、“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论文修改
论文提交给会务组之后,我算是长舒了一口气。繁忙的教学中,我很少再静下心来读自己的会议论文,但会议议程初稿出来之后,我没想到,我很荣幸地成了会议的发言人之一。忙完教学闲暇之余,我重新打开自己的会议论文阅读,才发现论文中的文献标注有两个[11],但有一处竟然没有标注参考文献,我为之前的不严谨深深自责!此时才更加明白平时李教授要求我们反复修改论文、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他都要提醒我们注意的良苦用心。不严谨的坏习惯会让我们养成不严谨的思维品质,而且还会经常出现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对别人的不负责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记得我刚学习写论文时,李教授在百忙之中还不忘引导我如何修改论文,并且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他帮我修改了四遍,我自己修改了六次。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修改不是一次到位的直接给你改好,而是在不合时宜的地方提出疑问,用建议的口吻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去调整,他的思维方式特别注意过程性学习,而不只是注重结果的展示。在修改的过程中,他不断的引导我自己发现问题,通过问题式的启发培养我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应该就是他经常说的思维品质吧。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后来的学习中,让我越来越明白在“成事中成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而且适用于每一个想成长的人。从成长的角度看:任何人在“成事”中能力的提升点,远比结果来得更重要,这也应该是“新基础教育”的特质。后来李教授还特别推荐了“学生发展与班主任工作”公众号,建议我特别注意读读公众号中文章修改的材料,并告诉我:“学会写文章需要下功夫,但一旦学会了!就是自己的能力了。”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慢慢的学会了在过程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着收集活动的材料,学着及时记录每一次活动及即时的思考,这样的过程性学习慢慢地让我的思考成了论文的灵魂和骨架,让我的“做”成了我论文中的“血肉”,正如李教授所说:“当我们自己整理了、表达了,事实上自己的发展也就更清晰了!”并且“多做、多思考、多写作、多分享,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促使我们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思考自己研究的价值,不断聚焦一些主题,再非常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比如我对乡村学生领导力和家长领导力的思考,就是这样渐渐明晰的。
当我再次阅读自己的会议论文时,想到李教授说的“精益求精很好,是个好习惯!”,我竟然忘却了曾经的这个好习惯,惭愧至及。于是我细细的、认真的阅读自己的论文,从论文题目到整体框架再到表达和事例的选择,再详细阅读会议主题,检查自己的论文是否契合主题,自己的论据是否有说服力,自己的表达是不是符合“新基础教育”的语言系统。其实在未参加研讨会之前,对“语言系统”的概念我是模糊的。在读《中国班主任研究》这本书时,我把李教授的阅读建议写在了序言这一页:“注意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系统、核心观点,立场与价值观,分析问题的方式,表达习惯等。”每次翻开书阅读,我都先读这个建议,但我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以及在每篇论文中的对应,这也是我第一篇会后感悟中所说的“假努力”,但这次研讨会中,从发言者及专家们的评论中,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我还详细推敲自己的理论支持与所选事例的关系,在不充分的地方补充了理论支持。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我特别感谢华师大的吴陈兵博士给予我的帮助与指导,在思路的整理与主题的聚焦中,吴老师的追问让我真正去思考我的分享的意义,自我追问生态观视野与班级建设、学科学习之间的关联。也是在不断的修改与研磨中,我发言中的分享由论文中《让班级建设和学科学习的融通性走向生态化——以阅读项目培养学生领导力为例》改为《生态观视野下的班级建设和学科学习的融通——以阅读项目,培养学生领导力为例》,并且论文中的第四部分也有论据的充实。并且让我在研讨会议中有了“前移后续”的再思考,也体现了此次会议“综合融通”的主题,在个人成长中,我们应综合什么,怎么融,要打通什么?李教授说:“不断加工、深化、提升这次经历的价值。认真地从已经经历的生活中提炼、形成新认识、立场、态度和未来发展方向,也许胜过浏览千本万本书,胜过简单经历千件万件事。当自己真投入其中,再真走出来反思、体验、重建,相信这种成长和学习的能力是更有力量的!”这次的参与会议,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李教授这番话的意义!论文修改的过程实际就是思路明晰的过程,也是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接下来的学习,我想我会继续努力,培养自己综合融通的思维品质,再思考、再出发,争取让自己每一天都是新的!
四、“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ppt制作
ppt制作于我而言是最大的挑战,是我的短板,比写论文还难。平时上课使用的课件基本上是网上下载之后,做一些简单的增删与局部的调整,而且即使自己制作,也是文字居多,图片的选择也很单一,极少有叠加,也很少考虑层递性。而研讨会发言的ppt完全要自己制作,图片来自自己的活动,文字来自自己的论文,理论来自自己的阅读,虽然ppt展示的是论文内容,但它却要把几千字的论文浓缩在几张ppt中存现出来,这需要有高度的概括力与独到的眼光来做取舍。这对一向眼光不敏锐、思维不敏捷的我来说,无疑是个无法逾越的“天堑”!姑且不讲图片的选择与文字的提炼,光是技术上的难题就让我望而却步!
记得去年在武义的“首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上的发言,我的ppt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自己对自己的制作技术很满意了,但整场会议下来,我才明白自己的技术太low了,好在当时第一次参加这样全国性的会议,无知者无畏,才毫无惧怕地上了分享台。时隔大半年,我第二次走上这样全国性的平台作分享,面对的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我的ppt如何更好的呈现我的研究?
从开始制作到完成,历时一周多,反反复复的修改,筛选图片,提炼观点、整体构思与效果,每次有了新想法就做一点点的调整,图片一遍遍的更换,对于有困难的制作,我分别请教了我们学校的六位老师,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同时感谢李教授的鼓励与吴陈兵博士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尽管我的制作技术与整合能力呈现在研讨会的现场时,并不是很完美,但我战胜了自己,有了主动挑战自我的勇气,在这一过程中,我更加意识到做为一个教师、一个更专业的班主任,个人领导力与学习力的重要性!一个人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也更加让我意识到我一直在做的关于“领导力”的研究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个人发展的前提是认识自己,自觉、自主的自我成长意识是个人领导力的重要构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个人领导力的重要素质!“知行合一”“共生共长”“互动生成”等就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深度自我完成!
五、“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会议发言
《“说”是乡村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必修课 ——记第一次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研修活动》这是林冬梅老师在一次研修活动后在“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公众号上分享的一篇文章。她在文中写道:“乡村班主任唯有在‘说’中学会学习,才能走得更远。”“一年内,我三次走进梦寐以求的首都。我深知,在我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团队,在默默地支持着我、祝福着我。李教授常常在群里教导我们,乡村班主任需具备‘勇者不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之素养,而我想说的是,乡村班主任具备这些素养的背后,饱含着多大的‘勇’、‘仁’、‘智’,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专业引领。然而,没参与这个群体内的人们,又怎能理解?!没投入这个领域的人们,又怎能体会?!第一次的北京之‘说’,李教授站在我的背后,我能感受他传递过来的强大力量;第二次的北京之‘说’,是在北京通州区的芙蓉小学。在‘说’的前一天晚上,我依然紧张,幸好来自深圳的林小燕老师和来自齐齐哈尔市的赵荣嵘老师帮助我修改讲稿,提出宝贵的关于‘说’的建议。李教授在微信里鼓励我说:‘没关系,自然就好’;第三次的北京之“说”,李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徐爱杰博士就在台下,他们认真倾听的表情,使台上的我肃然起敬。有大学教授如此信任一名乡村班主任吗?有大学教授愿意把自己的报告时间让给一位默默无闻的乡村班主任吗?有大学教授如此理解并包容乡村班主任的真实生态,从而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改善不良状态吗?有。他们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首都师范徐爱杰博士以及台湾台南大学林进材教授。”之所以引用了冬梅老师的一大段文字,是因为这段言为心声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正如她所说的没能参与这个群体的人们又怎能理解?没有真正的付出时间与精力,倾注大量的心血,永远不知道这份简短的分享背后的付出。以前参加会议没有任务,只是带着两只耳朵听,听到什么,听了多少,又有多少化为后来的生长力,都打一个问号?而成为台上的一员,说什么,怎么说,ppt的制作,文字的表达,包括肢体语言都是说的一部分,说的多与少,好与坏,对别人有没有意义,想表达的说清楚没有,都影响“说”,其实我是一个不善“说”的人,甚至是一个怕“说”的人,就像一个差生,特别渴望老师点名提问自己,又担心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怕同伴笑话,纠结、矛盾。好在李教授一直的理解、宽容、鼓励与帮助,让我有信心站在台上。但那一次我只记得我说的是我和我班的孩子阅读的事,具体说了什么,如何说的,若不是拿了讲稿,恐怕我会断篇。但这种参与的过程会促使我成长!
这次“新基础教育”研讨会,听完第一天的会议后,我更紧张了!我的紧张来源我的知识储备太少,怕互动环节老师或专家的提问,自己会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但第一天会议后,我看到了程露老师的分享,她说若是自己在台上,会希望别人问到自己,这样就代表有人听你说。我的心豁然开朗!希望第二天自己的发言也会有这样的效果,也期望有人会向我提问,至少代表我的“说”是有意义的。
当我再次检查ppt,对着镜子试说的时候,时间将近6分钟,想起李教授说的发言必须控制时间,能控制好时间也是一种能力的话,我对自己最后一次的练习还算满意。但第二天上午来到会场后,看到在我之前的老师们一个个精彩的分享,原打算脱稿的我手心全是汗,怕自己断篇,只好带着稿子上场了。这次的“说”没有像自己的预设那样顺利,因为时间和语速的把握都不理想。想起李教授的话:“由于发言的老师多,一定要抠好时间。这不仅仅是考验大家对自己所表达内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思所想所做的再整理。”我知道自己“台下十年功”的磨炼还差很远很远。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次不太成功的“说”引起了主持人束彦老师、翁文艳老师等老师们的关注,关于“领导力”的问题也成了研讨会的焦点之一,也说明了我的研究方向是对的,我的研究是有意义的!陈露老师在会后分享中说:“当人们没有时间限制地去表达,就会天马行空的滔滔不绝,一旦有时间规定,所有的老师都会再次审视自己的稿子和提纲。记得第二次参加全国论坛的前一晚,自己一个人在酒店反复地删减、修改、试说。一遍遍地重复着,便会让自己更清晰,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再接下来的一次次发言,自己开始从写稿子到列提纲,到最后利用PPT为提示,不准备稿子,并能掐好时间表达。似乎越来越明白,李教授所要表达的时间限定背后的内涵,是提醒着每一位老师把握好时间有效地说清楚自己的观点。同时,更是提醒倾听的老师需要提前阅读,否则真的会不知所云。”程露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说”的能力,也会更勇敢地去“说”,并通过积极的对话交流来培养自己“说”的思维品质。
六、“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会议听取
“做、听、说、读、写”是李教授的五字真言,近一年的学习历程也让我越来越觉得这五字的重要。
“听”是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说话者信息的快速提取、综合、概括的能力。耳朵是接收器,大脑是转换器,把接收的信息整合,提炼,记下自己需要的,舍弃自己不需要的。“听”的重点是听什么?以前我只听发言者的话,但后来经李教授点拨,我才知道还要听不同点、听专家分析,听会前会后讨论等等。为了更好的“听”,我们还要做会前的阅读准备,最好通读会议论文集,重点还要读发言者的论文,争取在“听”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并把自己的关注点、疑问点做出不同的标记,甚至写下自己的问题,这样才会最大化地“听”到别人所说的。
七、“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线下交流
研讨会完了,不代表会议终止了,会议的前移后续都是学习。会议上的分享是对会议之前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一个成长的节点,也是新征程的起点,是新思路、新方法、新想法的一个生长点,会议中思维的碰撞也会有新的创生,会后的总结与感悟又会让大家从不同视角看到不一样的生长,所以会后的分享是会议的继续,也是我们要关注的生长点。
八、“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我的收获
一天半紧张的学习之旅结束了,参加这次研讨会与我而言,收获了什么?
无论从代表们的发言、专家点评,还是两本厚厚的论文集,都诠释了“新基础教育”会议的不同,正如李教授所说的:“新基础的会议有自己的特质:一定是追求知行合一,一定追求互动生成,一定追求重心下移,当然最核心的点是追求成事成人。”这是“新基础教育”的魅力所在!正是基于这样有意义的实践,专家们的提问或点评于我而言,是点化,是追问。为什么要开这个会?谁来综合?综合什么?融什么?哪些地方可融?打通什么?如何融通?我们应该培养自己怎样的思维方式?有顶层架构的能力吗?实践中的问题是什么?……从理念到目标,都给了我很大的思想冲击!
带着新的思考,我自己要做什么?我要继续做的工作有哪些?
1、重读会议论文集(即将完成);
2、坚持李教授的五字真言“做、听、说、读、写”;
2、坚持追求成事成人,培养新人的目标;
3、带着思考做阅读,继续探索适合乡村中学生的发展之路;
4、在乡村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开发基础上,能不能进一步培养和开发乡村家长领导力;
5、综合融通能不能融合大家的能力,束颜老师的做法值得我去尝试;
6、在即将到来的“暑假,你好!”活动中可以综合什么,如何融通。
这次“新基础教育”研讨会之旅,我更加意识到“班主任”的意义,更加意识到老师的高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状态,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工作之余,站在小我的立场,断断续续的书写,于读者而言,或许无益,于己而言,是一段思想的跋涉,是成事成人的真切体会。因为培养“新人”,首先要让自己成长为“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