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雨霏
最近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些自媒体大V很是受到大众的追捧,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被人模仿,他们的一句话被当成金句信奉着。
但是这些适用于他们的“金句”不一定就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能盲目地效仿。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智地、客观地分析一下这些耳熟能详的“误区”。
01 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要亲为,因为你的时间很宝贵
这句话说得很对,听起来也很好听,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自己做这件事情所耗时间带来的收益要大于甚至是远远大于让人做这件事情所花费的资金。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没有错,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一个经济体的整体效益。但是如果选择让专业的人为你做这件事情的成本相比于自己做更大,那就不值得这样做。
用经济学解释就是:机会成本。举个栗子吧,好比:你是一个留有中长发的女生,自己洗一次头需要20分钟,到理发店去洗需要25分钟,花费30元。
如果在理发店洗发过程中,你一边接受洗发服务一边工作,并且在这25分钟的时间里创造的收益要大于30元,那么就说明你应该去理发店洗,因为自己洗的机会成本太高了(这里指的是日常洗发的普遍行为,而不是偶尔一次或者几次的少数行为)。
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并没有达到那种需要分秒必争去工作的地步,我们的时间也没有宝贵到这种程度,所以是不是什么事情都选择用钱买时间这就值得结合自身来考虑了。
02 钱,能花才能挣
近几年我们国家政策刺激消费,人们也普遍实现消费升级。于是一些大V(主要是女性)主张一定要会花钱,只有会花钱的女人才会挣钱。
现在的花呗、借呗、分期购、信用卡消费等等都给了我们超前消费的便利条件,但是真的是只有会花钱的女生才会挣钱吗?
钱要不要花,取决于该不该花、会不会花。好比:你一个月到手工资7000元,目前有两种情况下的消费,一是花4500元报一个英语学习班,并且英语对你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二是花4500元买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包包。
显然第一个选择会为你产生蓝海效应,今后在工作上会有更大空间的成长。
第二个选择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如果买了这个包影响到了你的正常生活水平,又或者买这个包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这样的消费多了之后(排除偶尔买一次的行为,只考虑普遍行为),你就会发现自己确实很能花钱,但是却未发现自己真的很能挣,并且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在年轻的时候,不要被一些不适合自身情况的消费观带偏了。如果钱只是花在一些没有必要的物品上,那么能花和能挣其实是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的。
03 哪怕住在公司旁边的地下室,也不要住在偏远的敞亮屋
我们都知道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房租占据着我们日常支出的很大比重,那么在我们租房支出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住的离公司远一点但是条件好一点呢,还是离公司近但是条件差一点呢?
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观点是在一篇公众号的文章里,那时的我还没有毕业,她提倡年轻的我们应该住的里公司近一些,哪怕住地下室。
理由是:一工作上有什么事情可以快速到公司解决,方便工作;二利用住得近的优势可以早上在家读读书、运动运动,提升自我。
当时我觉得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只有真正地去生活了,才能够知道哪种更适合自己。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只要不是必须在公司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家同样可以完成,这样的话距离的远近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再者如果早上想要读书,在地铁上、公交上都是可以的,没必要一定要在家才可以。
当然,我不建议离公司太远,路上时间超过1个半小时的多少会有些不合理,因为会很消耗自己的精力。
所以,我们应当理智地、有选择性地接受一些自媒体人的观点,或许他靠这样的方法取得了成功,但是成功的方法不可炮制,适合他的未必适合我们。
正如《一代宗师》中说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客观地对待他人的观点,这样才能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注:本文用的的经济学知识点:机会成本、蓝海效应、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