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原名冉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他是孔子在中年时代所收的弟子。冉有是很有本事的人,在政事科里,他列第一,子路列第二。
孔子曾用一个字来评价他--艺,多才多艺,从政为官的人需要这种能力。
对于冉有的为官从政之道,孔子不是很认可冉有的。
他原则性很模糊。
冉有当时担任季康子的家臣,职位最高,但有些事情,冉有的做法让孔子很烦恼。
在《论语.八佾.》里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当时山东有泰山,只有诸侯可以到泰山上去祭祀,而鲁国的季氏非诸侯,只是权臣正卿,然而他也要去。季氏在鲁国的权势比国君还要大,因而被孔子批评过好几次。
他们曾在自家祖先的宗庙之前行八佾之舞,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古代只有天子祭祀时有八佾之舞,天子八佾,诸侯六佾,而季氏只是一卿大夫,执政的大臣,却行八佾之舞,自然违背当时的礼仪。
孔子很看重礼,而无礼,将会让社会秩序荒废掉。
后来,季氏愈发滥用权利,他的家族一路发展都有不良记录,而孔子学生冉有挡不住季氏的权威。
还有一件事情,因为季氏准备攻打鲁国的属国颛臾。冉有和子路是政事科的两大弟子,同为季氏家臣,但他们劝阻不了。
孔子很难过,说你们替别人做事,要帮助别人走上正道。如果不能帮助你的老板把事做好,不能用正道来服侍你的长官,做不到的话就辞职,这就是孔子的态度。
孔子认为,冉有这个学生,才干没有问题,但是他比较懦弱。
还有一件事情,季氏原本就很有钱,冉有成为他的家臣之后,还帮他增加税收,让季氏的财富继续增加。孔子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说:“各位同学,冉有不是我们的同道,我们可以敲锣打鼓去批评他。”
孔子有他的原则,一个人做官是用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老百姓,让他们过得更快乐,使天下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这是儒家的基本立场。
如果每个人只顾自己从政做官又有什么意义?
造福百姓,这是孔子的从政为官的意义和目的。
冉有的原则性很模糊。
冉有与公西华是很好的朋友。
有一次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冉有负责当时的财政,于是他向孔子报告,公西华当大使要到齐国去,能不能替他母亲申请一些小米。孔子认为不需要,因为公西华家里很有钱。冉有坚持说他需要,一下子给了他八百斗,八百斗是当时一年的薪水,事实上公西华作为大使出国也没多久,冉有却给了他一年的待遇。
孔子有意见了,说儒家的原则应该是救济别人的急难,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但是冉有却逮住机会,给好朋友好处,有假公济私的嫌疑。
冉有的表现,让孔子相当失望,孔子也说,冉有不能算做大臣,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物。
做官,是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
如果做官不能照顾百姓,不能够使国君走上正道,那你可以不做,这是儒家2000多年以来一贯的原则。
孔子周游列国,在前往魏国时,冉有为他驾车,冉有曾经问过孔子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告诉冉有为政之道分三阶段:庶之、富之、教之。
就是让人口众多,让他们富裕,有钱之后,再教育他们。
这三者之间有一个逻辑关系,人民富裕了,衣食无忧了才好安心地接受教育。
社会要进步,第一要人口增多,第二要发财,第三要受教育。
儒家真正的教育是启发每一个人的良知,让每一个人知道内心有良知的要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儒家的人生理想和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