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谈清朝时期的科幻小说,很多人肯定一脸懵逼,清朝还有科幻小说的?诚然,我们眼中的清朝,是一个病态落后的时代,清朝人的思维也应该是落后愚昧的,但是,每个时期,总有少数人能够睁眼看世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清末科幻小说作家便是一个例子。
陆士谔,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卒于1944年。清末民初的医学家、小说家。代表作有《新中国》、《新水浒》、《血滴子》等等。
陆士谔
陆士谔年幼时便喜欢读各种志怪小说,这让他养成了丰富的想象力。陆士谔17岁时开始学医,后在上海以行医为业,并开始尝试写小说。
1910年(清宣统二年),32岁的陆士谔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名曰《新中国》。这部小说虽然只有短短两万字,但是却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我们构画了一个与当时完全不同的新中国。
小说的主人公叫陆云翔,生活在1910年的上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在这个梦中他穿越到了1951年,此时已经是宣统四十三年。陆云翔在好友李友琴(现实中陆士谔的妻子)的带领下,游历了一个崭新的上海,还通过与好友的对话,了解到了此时的中国,早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废除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取消了洋人在华的特权,中国已然成了世界第一。
《绘图新中国》书影
总的来说,作者描绘的新中国,主要是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几个方面来阐述的。
在政治上,中国已经废除了封建专治,实现了君主立宪,开了国会,议员均由公平选举产生。并通过外交手段让西方列强答应了废除了领事裁判权,交还了租界。同时,中国的国货已经畅销全球,洋货在中国已经沦为无人理睬的次品。西方学者、教授们纷纷来华任教,各地学堂尽是外国留学生。
在经济上,作者幻想的新中国已经淘汰了马车和人力车,大街上穿行的都是汽车,各种汽车公司专司负责向人们出租汽车(类似今天得出租车)。中国还发明了能在天上飞的“空艇“,用电驱动的各种轮船,全国已经不再有穷人,连过去的渔夫如今都已经开上了电气船,用先进的“测水镜”和“听鱼机”来捕鱼,家家富裕(今天的全面小康)。
彼时的上海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南京路(大马路)下有了地铁,黄浦江上架起了铁桥,黄浦江底挖掘有隧道。人民广场上建立起了十二万座的大剧场,上面覆着玻璃琉璃顶。
军事上,中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海陆军队,拥有千艘军舰,陆军有八百万军队,已然强大到再也没人敢挑衅的程度。
《新中国》原文
《新中国》里最让人称奇的两处想象分别是,1928年的“内国博览会”,作者幻想的这场博览会,世界各地都派人来参加,为此还修建了一座横跨黄浦江的大铁桥。这个内国博览会很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雏形。
此外,《新中国》里还描绘了一个弭兵会议会所以及解决国际争端的"万国裁判衙门",由世界各国共同设立于中国,用于解决全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这个职能是不是很像今天的联合国?
陆士谔的这部科幻小说,在当时并不出名,出版之后,人们对于陆士谔这种天马行空幻想出的“乌托邦”并不感冒,认为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新中国》没有获得较大的关注度。当然,作者的那些幻想,大多都算不上新奇,毕竟那些什么汽车,地铁之类的,在当时的欧美已经出现了,只是中国没有罢了。
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新中国》算不上一本好的科幻小说,但是它却真实反映了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开明知识分子们渴望一个崭新的社会的诉求,也代表了人们对中国未来走向富强的美好理想。
清末民初的上海
当然,陆士谔也明白,以当时的状况,他的乌托邦社会,只能是不被人们理解的一场春秋大梦。正如作者在《新中国》的结尾所写的那样,一觉醒来,才发觉自己只是喝醉了做了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