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学习:
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发于丹田,旋腰转脊带动全身!
0204:打拳时,不要仰头,仰头和“虚领顶劲”是相违背的;也不要低头,低头也是和“虚领顶劲”相违背的;还不能脖子用劲,僵硬了,也和“虚领顶劲”相违背。”虚领顶劲”的关键是项直,要避免颈项疲软疲塌。
项直,就是顶劲领起,百会穴朝天。同时,还要避免强项僵直一一也就是脖颈过于挺直。做好这个要领的关键,就是“微收下颌”。下颔微收,神意贯顶,就做到了“虚领顶劲”。
平时行止坐卧,及在和人聊天时,都要注意“微收下颔”。微收下颌,神就贯顶,气就下沉。
“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等要求要贯穿练拳的始终与各个动作,在行止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到。当然,个别的动作,身体也有斜的姿势,但这是斜中正一一不管身体如何歪斜,百会穴和长强穴都在一条直线上。这叫“中正之偏”。
拳式中的海底针、击地锤、斜飞式等动作,都是这种“中正之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微收下颌。
0203:八面支撑就是让全身所有的腿部肌肉(前后内外上下左右)均匀用力,所有肌肉群均衡的参与用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力量会均衡的分布在所有的肌肉上,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做不到八面支撑,全身的力量就会压迫在膝盖上,如果用手摸自己的后腿会发现是软弱无力的。这样行拳会让你重心不稳定,重心压迫膝盖,容易导致膝盖、甚至腰、踝关节损伤。
只有将你的胯打开,力量才可以均衡的运用到所有的腿部肌肉,这样的效果才可以让你感受到八面支撑的魅力。
0201:掤劲很重要,打拳时周身要掤圆,而且要加大周身的掤劲,使周身表层各个部位都要有的感觉。
0131: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躯干部位是由腰在连接的。太极拳说的腰的运动是讲腰以下运动,腰胯是讲后腰,而不是在前腹,这个一定要注意。“以腰为轴”,是说后边两个腰眼儿、胯这个三角体(!)的运动。
向下是两个髋关节的运动,因为髋关节向下直接连着我们两条腿的两个支撑力力量的变化。我们不管做任何运动,力量只在两腿之间(!),没有第三个地方。两脚是负责我们力量的变化和转换的,所以腰的运动首先得讲腰以下。那么就得出结论:所有我们练拳的顺序是从下往上的,而不是从上往下的。
在移动重心和做腰部变化的时候,腰以下,“下在上先”。是以腰为界线,腰以下先动,腰下面在“上”之前。这样才能保持立身中正。
只要移动,腰胯动,肩相随。上下相随是指两肩对着两胯。
要做到立身中正,两肩两胯四个关节非常重要,只有在四个关节、两个大关节对应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到肘膝、手脚的对应,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四肢的协调运动。
练拳时,第一是意念,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方法,初级阶段有初级阶段的方法;第二就是腰,就是两肩两胯四个关节的协调运动。我们的运动顺序这就找到依据了。在上下协调的时候,下在上先,下面托着上面走,或者反过来上面随着下面走,做到上下相随,协调运动。
两肩两胯这四个关节都是圆球形关节,都是球面关节,可以做绕环运动的,是运动幅度最大的,故两肩和两胯这四个部位必须保持最松活。两胯的松活变化直接影响到步伐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的;两肩的转换如果不灵的话,不能够使得下面的力量通过腰的变化而达到手。
肩、胯对应,肘、膝对应,手、脚对应。“对应”是讲大家一起走,大家一起找,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就是身体的协调合理运动。
左右转换时,绝对不能向左就全体向左、向右又全体向右,应该形成右转左合和左转右合。
有人把云手练成翻手,其毛病根源就是:不是整个胳膊在旋转,肩关节的球面的转动没有运用到,髋关节的松合以及旋转也没有运用到。
0129:保持松静,首先要把大脑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
沉肩坠肘,坐腕舒指。肩要松沉平齐,不可一高一低。肘要松沉微屈。意贯指尖。
以腰为轴,上下相随。腰为主宰,带动四肢运动。腰腹肌转动,胸背肌亦随之转动,带动四肢的缠绕圆转。
0125:掤劲是万劲之母,是由脚下经过三关传簇上来的(三关打通才能发出掤劲),异常巨大,无论对手打来的劲力有多大,都能轻松地把对手劲力浮起,吞入对手劲力,让对手失去根基,是为引进落空的开始。
云手的动作,起手就是掤,上为捋,中为挤,下为按,实战中使了这四劲,就与对手贴上脸了。云手中前手掤捋挤按,后手就要採挒肘靠了。所以在打云手时,八劲都要打出来。
0124: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就是适度的躯体四肢锻炼,同时还让植物性神经所调控的器官——五脏六腑运动起来,得到养护。
我们练太极拳,不是做工,不是让身体去做一份工作,而是让身体去享受。太极拳要动的,不是躯体大幅度的运动,大运动量的运动,而是要让我们的内脏器官也运动起来。
0122: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这就是“沉劲持久,领劲不断”。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拳式练习时,内劲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胯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彻到整套拳式。——相当重要,要认真体会!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悟:练拳过程中,所有手臂动作都可这样想像,如懒扎衣最典型。
当我们用两脚腿意念灌水泵水法(充分的松胯圆裆)或小气球膨胀收缩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
此时,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胯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
仍须记住: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依然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0117:练拳时,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气沉丹田怎样做到呢?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两臂便会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0115:站桩时不能一想闭眼就马上把眼睛闭上,要有目光回收的过程(否则容易产生杂念)。目光回收,开始是目视前方,然后目光回收。目光回收看上去闭的是眼睛,实际收的是神气,是通过形体动作来调整意识和气机。
目视前方,如果视野开阔,就看天地交合处;如果视野不开阔,就透过视障看远方,是以想带看。目视前方是用眼睛看,也是用意识看,只用意识不用眼睛是空想,只用眼睛不用意识是瞎看。
目光回收,是眼睛慢慢闭合,眼睛闭上,光线收回,神意归位。闭眼睛有窍门,就是从外眼角开始闭合,是上下眼睑一同闭合,闭合要缓慢均匀。
目光回收以后通常有意识活动,如意守下丹田,即是把意念存在小腹内。如神注太空,即意念通过头顶想外面的虚空。在这种运用意识的过程中,一般来说眼睛是不应该动的,眼珠要保持在平视的位置。如果意守下面眼珠就往下转,意注头顶眼珠就往上翻,就会造成气的上下壅滞而出现腹涨和头沉的现象。
0109:舌抵上腭之原则“嘴闭齿合,舌头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贴在上齿龈处”。即舌尖轻轻顶在上龈齿之间。
舌抵上腭时津液会迅速生长,口中的津液满时,要吞下。在吞咽口水时舌尖要用力顶在上腭之上,颈部的韧带、肌肉要用力绷紧,同时把胸部、腹部的肌肉绷紧、收缩,收缩关元穴与前阴等肌肉,一直收缩到睾丸。前阴要回抽,同时用意识把这口津液送到睾丸里,这才是完整的吞下津液。此津液最易生成阳精(精足则气足,气足神必旺)。
把口水吞下时一定要用意识导引,路经胸腺到肾上腺,一直到前列腺入睾丸(女性入子宫与卵巢内)。吞口水时,是气与意识在润泽各腺体,这些腺体受到润泽与刺激后,他们会快速分泌激素,促进精液的生成。
在生活中经常把舌抵在上腭处,平时有口水时要把口水吞下,吞口水时舌不能离开上腭。晚上睡觉时舌头也顶在上腭处就是24小时练功。
每次练功(站桩或练拳)完毕都要静养等消息(舌抵上腭,入静祛除杂念,细心体会呼吸,并等口水,给睾丸输送能量),然后才能收功。在等消息吞津液中一定要把面部神经放松,嘴角一定要展开,呈似笑非笑状态,要把自己修炼的非常祥和。要把面部表情修炼的很美。
0107:意念引导——全身松沉——节节贯穿,势势相连,处处合住——培养内劲——太极韵味。
放松是在意念引导下的放松,只有意念引导下的放松,才能演练出太极拳的轻灵、沉稳、柔和,才能以意行气,打出太极拳的内劲,表现出太极拳的韵味。
松,是松开、解开。就是在练拳时,在保持正确姿势的情况下,在心境清静的状态下,有意识地让心脏、全身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最大限度的整体放松,形成一种由内向外有机的放松整体。
沉,意为下落、下降。就是在练拳时,在放松的前提下,息心静意,气沉丹田,在形体上做到沉肩垂肘、松腰落胯,使之下盘稳固,两足有力,犹如载重之船,上有重力下沉,下有浮力上承,有明显的沉稳之意。——注意身体要如载重之船,重力浮力俱在的感觉。
松与沉是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松是在沉的基础上的放松,沉是在松的前提下的沉实;没有沉的松是松懈、漂浮,没有松的沉是沉重、僵滞,所以松沉相因,松沉互济。
松是由内向外的整体放松。——心静是放松的前提。要先做到内松。内松是心松、意松、精神放松,有意识、积极地引导全身关节、肌肉、韧带放松。全身不该用力的地方毫不用力,全身没有一处不放松,逐步做到松的静、松的透。腰是全身运动的枢纽,人体旋转、进退、虚实的变化、动作的转换全贯穿于腰的运动。腰松是放松的关键。
内劲是蕴于体内的一种劲。——在意念的引导下,周身关节、肌肉和韧带做以最大限度的放松,在演练动作的运行、蓄发、转换和定势中,以意引气,将在丹田处集聚的内气,运行到全身关节,送达肌肤,贯注于四梢,复归丹田。这样缠绕往来,循环不已,从而形成一种浑厚、松沉、富有弹性的劲——内劲!
意气是锻炼与培养内劲的主帅。——在太极拳演练中,用意念引导动作,用意念引导放松,也要以意行气,引导内气的集聚,引导内劲的运行。从而形成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使之内外台一,开合有致。
松柔是锻炼与培养内劲的关键。——只有由内向外做到整体的放松,使周身关节张开,气血周流无滞,才能在丹田处集聚内气,以意引气,把内气运行到关节、肌肤,贯注四周,形成内劲,只有放松,才能产生内劲。
协调连贯是锻炼与培养内劲的保证。——内劲的运转,在拳势运行中无时不在,体现在节节贯穿,势势相连,处处合住。
1.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肢动作以腰带背,以肩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只有肢体动作节节贯穿,才能使气血畅通,内劲顺达。
2.势势相连:前一个动作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的衔接转换要有蓄发,要圆顺,连绵不断,形成势势相连。势间转换使内劲渐充,复归往来。
3.处处合住:每一个技术动作运转到位,都要形成定势,一势即成,是一身备五弓,五弓合一是外形沉稳,体内贯劲,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形成全身整体合劲的过程。——与寨鹏语一致!
只有肢体动作协调连贯,才能使内劲随拳势的运转忽隐忽现,无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