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学了六年的架子鼓,正好有一个全国鼓手的比赛,老师建议让他参加,我们就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了。
因为比赛是按年龄来划分小组,儿子的年龄在本组里面算大的,加上他的基本功很扎实,老师平时一贯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所以我对此次比赛完全没有任何压力,尽管我并不追求比赛的名将,但内心认为他进入决赛,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
儿子并没有我这么自信,他带着忐忑和不安,带着我的迷之自信,进入了赛场,我作为家长陪同,也进入了比赛场地。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一共三个组,少儿组、儿童组和少年组。每个组200人,儿子排在儿童组的第187号。在进入初赛场地之前,我真的是一丁点儿都没压力,想着儿子只需要上舞台打上一分钟,评委就能听出是什么水平。
人呐,果然是怕走出去。我们是本组的最后一批进入内场比赛的,我们进入前,上一批选手从里面出来,只有两个孩子手里拿着“晋级卡”,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
等儿子他们这一组开始比赛时,第一个上场的孩子就把我震住了,听他的鼓点、看他的状态,我这个外行也听出来,那水平远在儿子之上,我心想:坏了,如果多几个这种水平的孩子 ,那儿子估计连复赛都进入不了。
第一个和第二个上场的孩子,在表演完成后,拿到了评委的“直接晋级”卡,第三个、第四个孩子却没有拿到“直接晋级”卡。儿子是第五个上场的,他状态挺好的,不慌不忙,稳稳地完成了平时训练的内容,手上的力度甚至超越了平时的状态,他的专业老师也在现场,称他发挥非常正常。
但是,儿子并没有拿到“直接晋级”卡,只是坐在了等候席,等候200个孩子全部比赛完毕后,看是否有希望拿到“晋级卡”进入复赛。当下,我心里其实是明了的,儿子的水平跟那些拿到“直接晋级”卡的孩子比,差的不是一点点。
他的专业老师估计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发微信安慰儿子,称儿子已经很不错了,作为一个家里没有架子鼓的孩子,一周只靠周末两个小时上课时间,能有如今的这个水平,算是很有天份的了。老师还从自身找了原因,称给儿子安排的比赛曲目不够好,导致没有亮点,很难拿高分。
在儿子后面上场的小小少年,似乎一个比一个厉害,又有几个孩子拿到了“直接晋级”卡,看到评委席上的“晋级卡”越来越少,我开始打腹稿,想到一会儿结束后,该如何安慰连复赛都未进入的儿子。
第200名选手又是一个高手,整个舞台都被他敲响了,整个比赛场地因他的演奏而变得空前的热烈,毫无疑问,他也拿到了“直接晋级”卡。我和儿子准备起身离开时,评委老师喊到“187号留一下”,原来还有最后一张“晋级卡”,经评委老师商议,那张象征着优秀的晋级卡,被儿子捧在了手里。
儿子捧着晋级卡时,脸色并不好。聪明的、坐在等候席上的他,应该早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水平并不靠前,想必在等待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很难过的!我看到那张晋级卡时,心情既激动又无助,因为我知道,儿子就算是拿到了晋级卡进入了复赛,进决赛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200个选手中,儿子至少是排在前20,评委都是专业人士,家长也有很多是专业鼓手,在他们的评比和监督下,这个成绩已经压倒了绝大部分人,儿子的专业都很满意,频频用微信鼓励我们。
复赛在初赛结束后的10分钟内接着举行,三个组的前20名选手,一共60名,进行一次角逐,决出前15名,进行最后的PK。儿子没能进入前15,排名大概在50名左右。
得知这个结果,我很淡定,儿子也很淡定,还笑着跟我说“免费得到了一个包”。我也对他这第一次比赛的成绩表示了出极大的满意,他的专业老师也表示出了百分百的满意。
可是,在对儿子比赛成绩满意的背后,我却对自己的认知不满意!一路上我都在反思:我哪儿来的迷之自信?我为什么就认为儿子的水平,在他的同龄人中属于佼佼者?我凭什么觉得儿子平时不练鼓就能拿到全国比赛的大奖?
他的老师只是说他平时不练鼓,但能够每周完成所学的内容,但这个事实却并不是让他成为优秀鼓手的根基。再怎么有天份,再怎么有悟性,平时练习少了,自然不能跟那些天天练习的孩子们比。
尽管我们对孩子学架子鼓这事儿,从来都不重视,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他以后走这条路,只是想培养他的一个兴趣,长大后有一个特长。但通过今天的比赛,我却看到了自己认知上的愚蠢,所谓“井底之蛙”,可能就是我这样的妈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