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怎么样可以好好记录一下这半年在欧洲的生活。之前看过季羡林老先生的《留德十年》,便想如果不知深浅,强行搞个大新闻叫做《留德半年》也未尝不可,只是怕徒有虚名,文字与见地望季老之尘难及。目前还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那就暂且如此吧。
我想这应该不能算作是游记,可以说是见闻和感受吧。游记本是中国古人寄意山水、托物言志的文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而来到这里,更多的是情景相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印证西方人已经发现的世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文化交融中的所见所感。
木心先生说今后诸位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人物与史迹,有备而去,才是幸福的出游。他自己就能摘取书报刊载的各国掌故,点染铺衍,写成诗作和散文,但几乎从不写游记。之前也认识一位前辈,喜欢平日遍查各国地图、名胜、史实,随口说出,信手拈来。人的才智,实在是勉强不来。这类神游的知识,知识的神游,我偏是天生不会。从知识习得的角度来看,我估计是实践性学习者吧,非得亲身经历了什么,这才算有了分晓。
出国前在书店买了一本欧洲旅游小册子,上面有欧洲六七个国家的常用语和历史文化,在家也曾兴致盎然地埋头捧读,但我知道,那不过是一本书,不是活的国家。飞机降落在法兰克福机场,提着行李走在前往Bahnhof的马路上,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或许,直白地说,新到一国而使我油然动衷的一刻,正是无知。无知也不是什么坏事,写成散文发一发,三言两语侃一侃,或许少涉嫌放诞。
数着指头算来,这已经是在德国的第6天了。虽然每天必走的那条前往市中心的路早已稔熟于心,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几个标志性建筑的名字,但是除此之外,一切都还是陌生的。
昨天在市中心转了好久。这里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3世纪甚至更早,市中心的每一栋楼都有着自己的名字,楼的上方详细记载着翻修的年份。这是一个天主教特色十分鲜明的地方,因此好多屋檐的旁边都可以看到耶稣或圣母玛利亚的雕像。上课的地方是建于17世纪的古建筑,历经几次战乱,现在仍在使用中。两三米高的厚厚的大门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用作建造材料的特殊沙土有的也已风化剥蚀。有趣的是,不管外面的集市,咖啡馆多么嘈杂,置身这片四面环绕的建筑中,总是会感到与世隔绝般的宁静。可沉思,可幻想,心灵可以恣意地得到休憩。这时整个小城的钟声都响了起来,正是周六下午两点,所有的钟都会为即将到来的周末奏响。
人们三三两两地在阳光下走动,带着强烈的自由的痕迹,慢腾腾的,若有所思的。街边咖啡馆敞开的窗里发出咖啡新鲜的香气,还有各种各样面包的味道,让我想起曾经读过一篇法语散文里面有关Boulangerie的描述,那场景应该与此无异。
小城里独有的水果蔬菜市场可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除了周日和法定假日,这里从早八点一直开到晚五点,风雨无阻。在这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豆,长长的小小的,像牛角,所以又被称为Bamberg Horn。但是如果哪个游客问到一个对班贝格不甚了解的人,他会理解成croissant也不一定。
市中心宛如一个小岛,因此只需要稍稍移步,便可来到附近的小桥上。年轻人坐在上面交谈甚欢,往来游人如织,擦身而过各种难懂的语言。放眼望去便是一排被称为“小威尼斯”的标志建筑,岸边的木琴和古典乐在阳光里畅快地跳跃着,顺着河流向远方流去。
受中世纪建筑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对于对称有着近乎强迫的执着。老市政厅,大教堂,就连四四方方的监狱也要在四面都涂涂抹抹都刷上窗户——虽然有一面根本没有窗户。受地势影响,对称对一些建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大型建筑便始终处于在建状态。
德国地处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即使是初冬,目光所及之处,也是充满绿色。难以想象在这样冷的天气里,玫瑰花园里四十多种玫瑰还灿然开放着。谁说只有梅花凌寒独自开?不敢想在盛夏,繁花似锦的日子里,这里的花香会是何等馥郁。
在锦绣如此的世界里,寸寸都已完满。即使是房檐的一角,或是一根小小的檩条,都可以洋洋洒洒写成一本历史篇章。离开家去国外生活,总是充满各种欣喜和憧憬。但即使是良辰美景,心中也总是难免感伤。远行让人望得辽远,想得细密,理解人生的遗憾,与这世界的好处。
远处钴蓝色的山渐渐显现,蓝屋顶上烟囱里又冒出袅袅的热气,是该做早饭的时候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