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诗眼炼字四法
古人论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是指诗句中着力最多,用得最精工、最警策的那个字(词)。诗眼用得好,能使全篇添色,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段话说得十分精彩:“作诗要健字撑柱,要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柱也。‘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何与且字,岂与应字,乃斡旋也。撑柱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这里所谓之健字,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我们说炼字,主要就是要炼好动词和形容词。当然,其他类词也要炼,但那比起炼动词和形容词来,就要显得次要一些。
一、健字撑柱
一般来讲,诗句中的名词,是主要的表述对象。而名词的风韵神态,只有通过动词和形容词才能表达出来。动词、形容词用得好,名词才能传神,才能表达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之所以把动词和形容词说成是健字,就是说它能像立柱一样撑起诗意来。因之,古人特别注意在动词和形容词上下功夫。历代诗话中所举炼字范例,大都体现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句)
传说秋雨后的长安,一大帮才子聚集谈诗,各自写句吟诵,竞相比试。窗外,雨后的夜晚,长空如洗,一抹淡云拂过银河;秋雨乍停,梧桐林依然淅淅沥沥。忽然,孟浩然捻须而起,吟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一出,语惊四座,所有才子佳人全都撂笔。因为其他人再怎么写,也写不出超过这句的诗了。只可惜,这么好的句子却成了断句,而没有成为一首完诗。
这两句诗出彩的地方,就正是两个活虚字用得好。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上句用“淡”,下句用“滴”,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之字。又如: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杜甫《送蔡希鲁都尉》)
这两句大意是,(在比武场上,他)就像一只鸟儿一掠而过,身子显得很轻巧;手中的戟枪上下迅疾挑刺,引起万众的喝彩。以“一鸟过”喻其矫健轻快的身影,以“万人呼”侧面烘托其武艺高强,很富表现力。一“过”一“呼”,炼得好,很传神。
再如:
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王安石《甘露寺》)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记:王安石素以此诗自负。苏东坡则认为此句精神全在“卷”字上,但恨“飞”字不称。于是改“飞”为“横”,王氏叹服。此用“横”字,则显突兀而见精神。
这些动词或形容词,都是一般常用词语,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带来新意,突出诗的内涵。由此可见,注重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乃是为诗者炼字的正途。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说:“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就正是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切身体会。
三、同字存现
绝律诗字数有限,如果一首诗中重复的字用得太多,就会显得诗意贫乏,诗才不足。一般来讲,在绝律诗中,除了叠字和当句自对的应用以外,基本上不允许出现重复相同的字。这是绝律诗的一般规则。例如: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些重复字的出现,都是有一定条件的。上面所举两例,或者出现在一首诗的起句上,例一是也;或者出现在一首诗的结句上,例二是也。否则,就要严格掌控像这种情况的发生。上两例中,诗人名家在这些位置有意识的用上重复字,能够被绝律诗格律所通融,甚至因其打破常规,而成为千古名句。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重复字的应用是超乎常规的,是格律之变体,是内容表达的需要,而不是诗人不懂格律而随意为之的。如果没有娴熟的写作技巧,也不是内容特别需要,最好不要作这种尝试。否则,就不成其为绝律诗了。
四、活字斡旋
这里所说活字,即死虚字,是指虚字中除了动词和形容词以外的虚字,与活虚字(动词、形容词)的说法不同。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这些词是句子和词语之间语意转换承接的枢纽,它们除了自身词义以外,还可以表达尊谦、亲昵、范围、语气、情态、程度等言外之意。虽然它们在诗句中不占主要位置,但能使诗意流动而富有生气,所以说它是“活字”。活字运用得好,能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斡旋搅动,展示出一番新鲜诗境。如: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这句的大致意思是:“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岂”字表反问,诗人的自负之意通过自谦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来;“应”字表情理发展理当如此,但又表露出不应如此的怨愤之情。这种意在言外、意在语中的用法,非通过活字不能出来。又如: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杜甫《得舍弟消息‘其二’》)
“何”字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否定,悲愤之情流溢句外。“且”字表示马上将要发生某事,忧郁之情更显浓烈。其寓意含情,更有意味,非一般虚字所能达到。
2023.01.06 舞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