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却忍不住吃吃吃;
明知道运动有利,却总是宅在家里的沙发上;
明知道东西都不需要买,却疯狂购物;
明知道该早睡,却凌晨两三点还要刷手机;
是什么让我们管不住自己?
1. 不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的人更无法自律
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影响着人们的自律。自由意志,指的是作为人,我们有行为选择的自由,我们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带来的。也就是说,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根本不认为人可以控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更不用说自律了。
Kathleen Vohs和Jonathan Schooler(2002)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阅读关于论证“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人的美好幻想”的相关文章,而另一组人则阅读带有中立观点的文章。
在后来的测验中,他们发现前者更有可能在测验中作弊(仅仅通过阅读文章,使得他们对自由意志的怀疑上升了一些,就影响了实验结果),同时前者也更可能从信封中拿走那些本就不属于他们的钱。之后,他们对“职场表现与对自由意志的信仰”的相关性研究也发现,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在工作中更守时,也更遵守职业规范。
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的行为反应主要由先天/生物/环境因素决定,自己并不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权,因而也就无需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Cave,2016)。他们也就更容易不顾后果地放任自己的冲动反应,也更不可能做到自律。
那么,人的自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随着大脑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对人类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心理学界则更倾向于认为,个体“自律”的发展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大脑功能的影响
随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人们所能控制的冲动不断由简单到复杂,所需要调动的脑功能区域也由多变少(Tarullo,et al., 2009)。其中,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介于大脑额叶(frontallobe)和情感控制区域之间,负责统筹协调情绪冲动与认知、控制人在面对挑战时的行为,以及帮助人们根据情况调整行为策略。
同时,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则位于我们的前额,掌管个体的注意力,认知力,以及遵守规则、控制冲动、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而眼窝前额叶皮质(OrbitofrontalCortex)则专门负责与“奖赏”有关的行为决策(Tarullo,et al., 2009)。
而这些功能区域的发展,将从出生一直逐步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早期(Dahl,2004)。也就是说,人们的自律是会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大脑功能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
3.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学会自律,也是学龄期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oyse, 2013),儿时能否得到恰当引导,影响着个体能否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Stacey Nofziger(2008)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自律能力差,会导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
同时,在家庭教养过程中,通过语言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示反对,能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相反,通过体罚,如打屁股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惩戒,则不利于孩子自律能力的发展。
4. 对重要程度的认知,会影响我们的自律。
Critcher和Ferguson(2016)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实现目标的方式的重要性认知,会影响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自律行为。主观上是否认为“这个方式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很重要”,决定了人们能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例如,面对很多外在诱惑时),也仍然可以做到自律、坚持贯彻执行。
例如,当一个人想要减肥,而Ta又认为“健身”是减肥成功的最重要的方式时,ta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健身的过程中,并以自律使自己专注于健身,并最终实现减肥的目标。也就是说,重点不在于我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而是我们认为“什么是达成目标最重要的方式”。你要深信你此刻选择的方式,对实现你的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你就能做到自律。
5. 其他与自律能力有关的因素
· 依恋类型会影响个体的自律能力。实验表明,0-3岁时期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安全的依恋能够很好地预测个体6岁以后的自律能力,安全依恋的人更有可能在长大后自律(Olson,Bates, Bayles, 1990)。
· 家庭的语言环境也会影响个体的自律能力。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家庭中使用双语沟通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主要由于他们需要学会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和控制,因此有利于自律能力的发展(Tarullo,et al., 2009)。
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文化也影响着个体的自律能力。比如,中国、韩国等国家对于儿童早期的行为训练,如端正坐姿、临摹作画(虽然一直有人诟病,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等,使得这些孩子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在自律能力上表现得更好(Sabbagh,et al., 2006)。
尽管众多研究指出,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人们自律培养的关键时期。但个体对于控制力的训练,即使是在成年后,仍然是有效的。
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应当如何训练自己的自律呢?
如果你想要一步步学会管住自己,下面是自律训练的四步法:
1. 明确目标(Clarify your goal)
在一切行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Tessina,2009)。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个宏大的目标,恰恰相反,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并了解自己,这是自律训练的第一步——帮助我们在做出行为反应的时候,进行内在冲动和长远目标的权衡和思考。
在确立目标的阶段,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力所能及也很重要。例如,我想要减肥,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跑步或有氧运动带来的呼吸不适和酸胀感;而我喜欢瑜伽、舞蹈类的运动,在饮食上我也偏好轻食。因此,我可以设定目标为,通过瑜伽或舞蹈,配合轻食进行减肥。
2. 细化目标(Break it down)
将目标拆分成具体的执行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某些方式的重要性。而如前文所述,人们对实现方式重要性的认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自律。
另外,可视化目标(visualize yourgoal)也有利于我们训练自己的自律能力。我们通过想象的方式,将完成分期目标的每一个方式、步骤,而不仅仅是行动结果,在脑海中进行“可视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会对每一种实现方式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知。
3. 做出行动
在第二步骤中,我们将目标拆分成具体的任务,那么接下来就是做出行动的时候了。尽管这个步骤无需过多的解释,但在实际生活中,这却往往是需要最多努力和自律的一步。
4. 为每一小步庆祝(Celebrate)
在完成每一个分期任务之后,我们需要庆祝自己取得的(哪怕只是一小个)成就。一方面,庆祝作为一种完成任务后的仪式,是一种“延迟的满足”,这本身就是“自律”的一种培养和体现,同时也是对所付出努力的一种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