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100多天的早分享在不久前突然戛然而止,对于停写早分享我犹豫了很久,停更的那十几天时不时流露出对自己意志力的鄙视,但是不论内心多么内疚,却依旧没办法让我心甘情愿的每天花费近30分钟去搜索一些早分享的知识!
眨眼间40多天过去了,回头来看停更早分享是一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在停更之前,我并没有想清楚每天早上空余出来的30分钟干什么用,起初的几天里,我将这30分钟分配给了读新知,回到了早分享之前,按部就班的起床、洗漱、读书。
但这样的早晨并没有持续多久,多约10天后,我开始写思考日记,可以说这是一个本质性的突破。
回顾之前准备早分享的过程:
1、copy昨天晚上读到的新知识;2、copy知识付费平台上的一些新知识;3、copy一些公众号中的新知识。
copy完后加上日期,很少在里边有自己认真思考过的事情。
它们有一个很强的共性就是新知识。
而反观现在的思考日记:
1、我会记录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记录发生这些事情时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2、我会记录自己对工作中一些事情的思考,不断的往下挖,直到自己认为这是完成这件事的终极原因才会停止。
3、我会记录自己近期计划要完成的一些小目标。
4、我还会思考近期学到的一些知识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并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
5、最后我还会记录每天的天气,我醒来的地点,昨天带给我正能量的事情…等。
反思中的反思:
外层反思:
早分享与思考日记的发展逻辑背道而驰,早分享强调每天汲取更多的知识,不断的在外层给自己添砖加瓦。
而思考日记更多的是在内省,里边没有一点关于新知识的记录,单纯的思考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我自己的关系!
内层反思:
时间一久,复盘早分享就又变成了学习新知识,不用太久,即便是三天前分享知识也会觉得很陌生。
这就好比刚贴上去的瓷砖,由于粘帖剂不好,3天后去检查又掉了下来,还需要重新粘贴。
而思考日记的焦点却是我对内在的思维与认知的再塑造,他让我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判断的更加准确,并指引我做出对应的改变。
思考日记的过程更像是,有一个正在建筑中的房子,遇到暴雨、暴晒、大风后还留存下些什么,会让我们看到哪个部位是极不牢固的,哪个部位是可靠的,哪个部位是可以改进的。
相较而言,早分享带给我的是更多的行动,不断的搜集新知识,然后copy、整理到发出。
但是思考日记带来的确实:反思中的反思,首先我们要反思单个事件,以后反思为什么没有做到完美,最后反思如何才能做到接近完美!
(例如:为什么政府的邀请函没有写到另领导满意?)
反思一:我对一些常识性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其次句式结构中的主体称呼过于冗余。
反思二:之所以出现冗余是因为我只是简单的复制了别人写的邀请函,没有将这个细节放到自己的项目环境中来看(waht)。
反思三:之所以冗余是因为我对政府沟通中关键点的重要性理解的不到位,没有体现出尊重与高度重视,而这些才是关键的落笔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