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该有思考在场
吴非在《发展批判思维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中说:“人有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现代公民。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是啊!如果没有批判思维,一个人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而思考能力是一个人能够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能力。周国平说,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茅卫东认为,许多人虽然号称“成人”,但是充其量是一个“大儿童”而已。而这样说的依据之一就是许多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强调的是“听课”,不是“思课”,听是接受,是学习的开始,但是思考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如果一个孩子被动的接受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教育,满脑子都是“之乎者也、圣人遗训”,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样的人,也就已经丧失了自我,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只能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傀儡。
四年级的第三单元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去搜集、整理、思考关于大自然的很多资料。把语文课堂延伸到家庭,把课文延伸到网络。开拓学生的眼界,开放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课堂上,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而是以学生交流,教师追问为主。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活化,思想得到激发,许多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惊喜。比如:有的学生搜集到的关于仿生学的资料非常丰富,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比如《自然之道》中,一个学生提出,如果想要救那只小绿龟,为什么不把他赶回洞里呢?那样,不就可以既救了小海龟,又不会造成那么多的小绿龟受到伤害吗?
比如在《“打扫”森林》中,在课堂上我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森林已经遭到破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应该先喷洒农药,灭虫,然后再栽灌木丛,引来小鸟筑巢。但是,有的学生接着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使用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喷洒农药后,会对小鸟造成伤害。有的说,应该人工捉虫,然后再养鸟……有一个学生的发言,让我记忆深刻,他说,应该先追究那个“胡作非为”的“森林官”,他不称职,应该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飞机装上雷达是不是如文中所说受蝙蝠的启发呢?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辩论。许多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得出答案的,有的问题,现在可能没有答案,但是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吴非在《“没有问题”是严重的问题》说,“时下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不重视培养学生怀疑与批判思维,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的“怀疑与批判思维”缺乏认识;他们甚至反对这个提法,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让学生“听话”与“服从”,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为“驯服工具”。在奴化教育下,学生没有积极思维的意识,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地“被提问”,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本源。当学习成为强制性的任务,需要用考试来压迫,而不是鼓励探索、获得乐趣时,学生当然只能等待教师的“教”,只能“接受”,只能“被灌输”。”
一个不能够提出问题,不能够思考的民族很难会有发明创造。一堂堂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只有灌输的课堂,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如果,给每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自由的思考,大胆的表达,激发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兴趣,那么,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