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同事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你想和他沟通一下,可你开口就说:“你为什么总是迟到?你这么做太自私了,我们的工作怎么办?”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让对方感到不快,你们俩大概会吵起来,而且就算对方勉强接受了你的指责,也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愉快的沟通方式呢?这得从心理学上一个行为方式模型讲起。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做出的任何行为,都经过了下面这四步:见闻,猜测,感受,行动。
见闻就是你听到的和看到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同事一星期迟到了三次,影响了工作进度。他为什么迟到呢?
所见所闻后,你做出了猜测:这家伙是一个没时间观念、自私自利的人。
这个猜测引发出感受。什么感受呢?就是你很不爽,你想让对方认识到他这样做太自私了。
最后,行动就是你沟通时使用的语言了,所以你指责对方总是迟到,太自私了。
如果认真观察这个模型,我们就会发现,影响你做出行动的直接原因是你的感受;而造成感受的是你的猜测。那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你最后的行动并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 ,猜测而不是事实,塑造了我们的行为,猜测最终决定了我们的讲话方式和讲话内容。
所以回到同事迟到的例子中,一星期迟到三次,也许是同事家里有人生病,也许是换了公寓还不太熟悉交通路线,可能有很多事实。 但我们基于自己的猜测,就得出了同事“自私”的结论,是不是很可笑呢?
如果你理解了“见闻—猜测—感受—行动”这个模型,你再回想下自己在关键对话场合的一些语言,是不是有很多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猜测表达的呢?
理解了这个行为方式模型,我们就可以作出改变,用事实而不是猜测来引导我们的讲话方式,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
《关键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