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负担重,学习枯燥乏味,觉得学习过程艰难而漫长。在学习上总感觉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些话语已经成了当代学生的口头禅。无论年龄的大小,学识的深浅,学历的高低。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之中总会参杂着一些对课业负担压力过重的抱怨。但是无论他们如何痛苦的呻吟,总有一些老师会认为,他们太娇气,吃不了苦,受不了难,没有坚强的毅力。在教室里坐着上课,这种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以后还怎么参加社会工作啊,还怎样在如今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社会上立足啊!老师们抱着这样的思想,从自己的教学角度出发,而从来不去理解、关心学生的感受。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反抗这种枯燥的教育模式,依然我行我素,按着自己的那套“题海战术”“车轮战术”等等非人性化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并且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认为只有优异的成绩才是考上大学的资本,只有学历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更有甚者过重追求学生优异成绩的原因竟是学生优异的成绩可以给老师带来更大的物质上的奖励,将教育这一伟大而神圣的职业当做谋求物质利益的工具。
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教育因能塑造人的灵魂而神圣,又因为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而伟大。因此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真正用心做教育的过程。那些一味追求知识存储量,只追求学生优异成绩的老师们,既是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们考入了“清华学府”“北大学府”,那他们的教育就真的算成功吗?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掷地有声坚定的回答:当然不是!为什么能将一个学生培养成清华北大优秀学子的教育方式,还不算最优秀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要知道清华北大可是全中国最优秀的两所高等教育院校,从中出来的都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那为什么能让学生考入这样学校的教育还不算成功呢?因为这样只追求学生知识存储容量,一味的只追求学生优异成绩的教育是畸形的。因为这种教育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完全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是单纯的为了考上一个名牌大学而死学习。即使最终学生考入了一流学府,那他的学习过程也是因为为了考上名牌大学而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为了体验美好的学习过程而主动学习。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背后的应试、死板。当然还有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惜牺牲教学教学过程的那颗“功利心”。忽略了教育的最最最核心的目的——“育人”,所谓育人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乐观、开朗、活泼”。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德育的培养”,最后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
真正的教育——是将人格的塑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亲密无间的融合在一起。使其二者相生相随,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二者缺一不可的教育体系。而不是分割开来,或只注重人格的塑造,或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注重单方面的培养,那可真谓“畸形教育”,当然,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发展不健全的“人才”。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潮流下,施教者要想真正用心做好教育,做到“育”与“教”的相互融合,那就要摒弃一味追求成绩,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勇敢地,抛弃“题海战术”“车轮战”等等这些只追求学生优异成绩的应试教育方法及理论。坚定的义无反顾地走“教”与“育”相结合的路线,摒弃自己的“功利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根据处于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法,模拟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但万变不离其宗——释放孩子热爱自由的天性;塑造积极、乐观、开朗、活泼、自信、独立健全的人格;传授适量的文化知识精髓,使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能有适度的积极压力,催其奋进。最终使全国上下的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无时无刻不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无时无刻不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体能。当然还要拥有渊博的知识,树立根深蒂固“终身学习”的理念。
让我们向那些肩负国家民族未来,始终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师们,还有那些不满教育现状,正在全心全力,不畏艰难险阻,始终不渝的教育改革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学生的我们殷切盼望广大教育者们能够不忘教育初心,始终怀着一颗仁义之心,师德之心,来用心做教育,真真正正从我们广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加快教改的脚步,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们更多的自由本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