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是杜甫的一首很有“感觉”的描绘春天的诗。“感觉”在哪里?这个问题就好像是陆小凤在问:你有没有听见过雪花飘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你能不能感觉到花蕾在春风里慢慢开放时那种美妙的生命力?”。
这种感觉是一种自然表现,使人尽收眼底。杜甫第一句话就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迟日是什么呢?迟日就是春天的太阳落山渐渐变晚,语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在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了解自然的节奏,知道物候节气的规律,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诗人杜甫也不例外,秋天,他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怆,冬天,他亦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旷达。
到了春天,杜甫很自然的感受到了太阳落山的迟缓,也许他并不知道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由于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逐渐从南回归线上回到北回归线上来。这个时候,他的感觉是什么呢?是一个“丽”字。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他仅用了一个“丽”字,便点染江山,这就是“炼字”的力量。
秀美的景色,杜甫没有铺展开来表达,用的是粗笔勾画,虽然只勾勒出一个春天的轮廓,但底下却是春光骀荡。因为第一句还未完,还有下招:“春风花草香”。
春风一词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我想王羲之对此有独特的体味,他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那春风当是如此,柔和而又让人感到温暖、舒适。因而王羲之才有了种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生命感观。春风一吹,万物苏生,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孕育萌发。花开了,百草丰茂了,我们也许无法捕捉到它们盛开的过程,却将它们定格在绽放的那一瞬。是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那一刻,我们是怎样来感知的呢?在古诗中有许多关于花香的词句,晏殊有“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王安石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杜甫很直白的写出“春风花草香”,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由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图。不再需要过多的修饰,白描的原生态是最朴素的美好。
再看下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两句对仗工整,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如果说诗的第一二句,动的过程是缓慢地,在三四句中就变成了闪动的图景,画面切换的很快。在杜甫的诗歌中从来不乏这样的描写,比如杜甫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把黄鹂的啼声和春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整个描写就变得力感十足,不仅有花草香,还有莺啼燕语。再比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就是江南的春天,光色声影,一一俱全。
我们来看“泥融飞燕子”。“泥融”和第一句“迟日”相照应,因为春回大地,阳关普照,才使得泥土解冻。杜甫看到的是,一群群新燕,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景,暖意融融。而他不仅仅看到了燕子,还有鸳鸯。为什么会看到鸳鸯呢?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又在沙洲边睡觉,是那样悠然自适。对于“暖”字,苏轼也有他的解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比起人类对自然气候的关注,动物的感受更为直接了当,也比人类更先一步知道。
这两句完笔之后,仍是意犹未尽。春天悄悄然的来了,燕子、鸳鸯这些美好事物都回归了,然而对于杜甫本人而言,他的春天不单是这些。他有过“一岁行四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入蜀的潦草,他有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他的三吏三别忧国忧民不容许他杵在大好春天前歌颂时光。
然后他接着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是此篇绝句的姊妹。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丽,多么灿烂!然而这些,都不足以引起诗人的兴趣,一切美好都透出骨底的悲伤。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天会来,春天会走,看过了春天,哪一天才会是自己的归期。这种感伤,是漂泊,是无望。是在那遥远唐朝盛世的疮痍里,最深刻的沉沦。春风再美,也解不了诗人的思归别绪。每一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春天,还有一个更美丽的家乡,对春天、对故乡,他们有赞叹、也有眷恋。
只因他是杜甫,杜甫,这个春天可不可以不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