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和一位朋友约定7点会面,谈一件重要的事情。现在是7点半,朋友还没出现,你会如何就此事给自己一个说法呢?
A.我敢肯定一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绊住了他,使他不能准时来这里。
B.这个烂人!!他就不能上心一点吗?
假设临时出现了新状况,需要解决
A.问题太难的话,感觉无从下手,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想起;
B问题比较简单,「跟着感觉走」,不思考直接动手解决。
类似跟着自身感觉去分析原因,面对问题的场景其实并不陌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归因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偏差。人们常常低估行为的情境原因,高估倾向性原因,这种模式就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 而RCA,和PDCA思考框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应对类似的生活、工作中的场景。
RCA思维模型
根本原因分析(RCA,英文全称是Root Cause Analysis),它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逐步分析、层层深入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
如何做RCA,找出根本原因 ?
1. 首先,要用4W2H描述问题。
比如,就个人最近几天健身的计划时不时地落空,进行RCA分析
● What(问题的现象是什么):没有按计划健身
● Who(谁发现的这个问题):自己
● Where(这个问题在哪里发生):家里
● When(这个问题什么时间发生):晚饭后
● How(问题是如何被发现的):自察
● How often(问题的发生频率是多少): 最近10天时不时出现
当然,这是一个事后自省的案例,所以能够相对平和地分析整个过程,但实际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很可能会在问题面前不平静、甚至着急上火,但这个时候,往往要么是对问题毫无头绪、要么就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更别说解决问题了。反馈那些能够遇事从容不迫的朋友,虽然不能完全知道他们那时怎样想得,但从他们的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反应出来,他们的在问题面前思维是很思路的。想到这里,我便在设想,下次再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是不是先让自己平静几秒钟给自己开启个4W2H的弹窗,而不是被问题本身给着急地牵走?
2. 然后,我们开始按照主观和客观分析原因。
通过4W2H我们弄清楚了问题点是什么在哪儿,如果要解决问题接下里就需要理清楚问题的原因。
还是拿我没能按计划晚饭后健身的问题来分析。
客观原因:有时事情多加班;有时本要健身的时间临时有其它事情
主观原因:大多数时候是饭后不想动,潜意识地给自己找借口需要休息一会儿,然后就不再想动了。
3. 接下来用排除法一一排除,直到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
学会排除,将猜测和现象充分结合考虑,排除掉不合理的;
掌握问题的规律,在问题中发现规律,突发性的问题一定由其他突发性变化引起的,没有问题孤立存在。
比如没有按计划的健身的原因,首先,客观原因其实只是对心理的影响作用,比如觉得自己累了需要安静休息,但实际二十分钟的健身病不影响下班后的休息(客观原因可以排除);再着重分析主观原因,发现两点(1.没能按计划健身的时候,常常是自己吃完饭后就拿手机刷屏的时候; 2.过了时间点,自己会暗示这个点了算了吧不动了),所以根本原因是会借助环境给自己找借口不动。
利用提问,找到措施
解决以上根本问题,可以借助提问:
●阻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方法有哪些?
●哪个方法是最有效且可以执行的?
比如关于健身的问题,可以列出这些可能的解决办法:
阻止问题的方法:吃完饭后,起身不刷屏;设立个提醒;调整时间健身完成后可以适当刷屏;App自我反馈
选取最有效的办法:吃完饭后直接动起来
利用PDCA循环的思路解决问题
● 计划Plan:转换环境、调整顺序
●执行Do:饭后先健身
●检查Check:app记录
●调整Act:自我反馈,健身后可以适当刷屏,
无论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认可有位老师所说,把问题当问题看我们会被问题所困扰,把问题当一个小项目看,我们会在攻克一个个小项目中找到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