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临走的时候,瞄了一眼小伙伴的屏幕,看他还在捣鼓图像裁剪方面的东西,淡淡的问了句,又卡住了么?他说,嗯,卡住了,有些位置算法有问题,死磕了好久也没弄明白,但又表达不出来;我说,回去吧,别想这破玩意了,好好休息,过些时候,答案自然就冒出来了。
忘记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工作虽然很认真,也很能坚持,但却很乏力,各种疲惫。后面拜读了相关书籍和文章,才知道,噢,原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并不等于精力,哪怕一天中连续工作24小时,有效的产出也不见得会多于精力充沛时高效工作的4小时。
《精力管理》这本书,将精力分为四个部分: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
生活是一系列冲刺,还是一场马拉松?
“想像一下很多长距离赛跑者的样子:憔悴,面有菜色,身体有点塌下去,感情漠然。现在想像一位像琼斯或者约翰逊这样的短跑选手。短跑选手一般看上去强劲有力、有爆发力并且渴望将自己推到极限。对此的解释很简单:无论他们所面临的要求有多高,跑道尽头100米或200米处的终点线却是清晰可见的。我们也一样,必须学会把我们的生活看成是一段段的短跑—在各个时段中全方位投入,然后全身心地退出,在重新跳回到冲突中去面对任何挑战之前寻找机会补充精力。”
这段话很有启发。实际上也是此书的一个核心观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通过有效的管理精力,就如钟摆一样,使用=〉恢复=〉使用=〉恢复,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不断补充和使用精力的正向循环,我们就能跑得更快和更远。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健康与快乐的基础。
想一想自己曾经的状态,不也就是这么回事吗,时间很充沛,精力很匮乏,一切然并卵。
想明白后便开始观察与反思,留意自己的日常行为,留意一天中各个时间段自己的精力状况,再对应着来安排。
早上万物复苏精力充沛,就给自己充充电,好好学习,并适当运动用作身体唤醒;上午头脑清醒精力尚可,就保持专注高效工作,下午有点油尽灯枯的感觉,那就肆意放松尽情休息吧,一切顺势而为,不再颠倒与死磕。
后面又读到《学习之道》这本书,里面有讲到大脑的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脑会频繁的在两种模式之间不停切换。尽管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你也无法同时处于两种思维模式之中,不过,对有些你并不太关注的事情,发散模式确实可以悄悄地在后台处理。有时候,你突然一恍神,那就是发散模式现身了。
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常用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
发散模式则处于注意力休息放松的情况下,与宏关视角相关联,也可以理解为全局范围,而专注模式是基于局部的。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而不得思路,它会冷不防地提供一个新点悟。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我们生活中不就是经常这样子吗,比如说遇到一些问题,拼了命的去思考,精力值直线下降,但就是想不出答案,瞎忙活了一整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垂头丧气的回家,再不想它。然而,或静走中,或闲聊中,或半睡半醒中,一不留神就明白了什么,答案自然而然的也就蹦出来了,好不窃喜。
上面包含了一些书籍的引用与自己的解释,但不管书中的观点如何,它们终究是别人的思考。若是没有自己的实践与反思,充其量也不过只是一个读者,看起来很努力罢了。
亲爱的,好好“玩”吧!对于自己,你懂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