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将“原生家庭”这个心理学名词再一次、更广泛地带到大家视野前。“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甚至一生都产生深刻影响”的论断再次跃入舆论场,大家纷纷现身说法,自己小时候的家庭氛围多么不好,父亲或者母亲的做法对我们产生了多大的心理伤害,以至于长大后都不能健康理性的生活,等等。我不禁奇怪,难道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都是不利影响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原生家庭”的定义:原生家庭(familiy of origin)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新生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既然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必然会有隔阂和代沟,特别是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对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在接受到新事物后意识的觉醒,与他们父母在精神意识与观念上的隔阂可以说是断崖式的。这一辈人的父母,多出生于50、6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的十几年里,一切百废待兴,全国大部分家庭都尚处在生存线的边缘,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不可能有心思去想科学育儿法。虽然千百年来,我们一直信奉儒家思想,但普通老百姓似乎并没有取其精华,而更多的是取其糟粕。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并不只是讲给老师听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似乎也不情愿意识到这个问题,把教育工作都推向了老师,或者责备“不学好”、“学不好”的孩子。他们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甚至认为,好孩子不需要教育,是天生的,这种可笑的论断比比皆是。就是这些种种问题与时代、社会问题的碰撞,使原生家庭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对原生家庭的讨论之所以这么火热,是因为近期影视作品的揭示,比如热播剧《都很好》、电影《狗十三》,继而唤起了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湖南卫视的《少年说》中,一个读初一的女生向她妈妈喊话,她的妈妈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女生比较,给女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她的回忆里,她的妈妈常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这个女生的好朋友)会和你做朋友?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她。她向妈妈喊话说:“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在观众眼中,这个有些单薄的女孩,她的委屈和倔强令人心疼。但她的母亲不为所动的态度和滔滔不绝的反驳,令人大跌眼镜。她母亲说:“我觉得你的性格就缺打击,不打击你就容易飘。”最终小女孩哭着跑下了台。明知道孩子被自己打击后会很难受,还要更进一步当众表演打击教育,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显示自己的面子。看罢视频,不少观众留言说,这样的事情,也曾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不能否认,原生家庭决定了我们的“出厂参数”,赋予了我们标配。既然是“标配”,终会有不能满足使用需要的时候。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人在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也就是说,没有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原生家庭的不足,恰巧可以促成我们对后续人生的探索和追求。
那么,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都是负面影响吗?
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近乎严苛,比如放假了还要列作息时间表,在家叠方块被,写学期总结,逼着我练字,在我的记忆中只表扬过一次,其他都是批评。当时对父亲的怨恨简直要炸裂,无法用语言形容。踏上工作岗位后,当别人说我做事有条理、写字好看、能吃苦的时候,我不禁开始从心里感谢起父亲。和我有相同经历的朋友肯定不在少数,特别是从小练琴的孩子,他们几乎没有童年,被看似冷酷的父母逼着练琴,有的甚至一边哭一边弹。可等他们长大了,在音乐领域有所成绩的时候,望着他们渐渐老去的老父亲、老母亲,心里是满怀感激的。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如果我们一直深陷其中,那我们终将会像苏明玉说的那样:我努力了一辈子,却变成了我最痛恨的人(她的妈妈)的样子。《都很好》中有句话说的好:也许你不能原谅,但可以放下。在热议原生家庭的同时,衍生出一个非常友好的词: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与父母和解。怎样才能和解呢,可能跳出你所纠结的圈子,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这些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人和事,会更能理解我们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某些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其实也是一种逃避和懦弱,因为没有勇气和力量让自己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现在社会生活和资源之丰富,已是过去十年不可比拟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打开另一扇窗。
有一次和一位我很敬重的姐姐聊到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对父亲,责备之情溢于言表,一脸无奈。姐姐便和讲了她与父母的故事。在她小时候,父母也是经常为了家庭琐事吵架,不懂得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但这是个例吗?不是的,大多数00年代前孩子的父母都不太懂得怎么“教育”孩子,不是宠上天,就是打击式教育。那我们是不是都因此有了心理阴影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父母们本能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到孩子,也许孩子们会说,你们给的不是我想要的,但至少父母全身心地付出过了,可作为下一辈的我们,又曾全身心的为父母做过什么吗?不要总是纠结、埋怨父母的过错了,放下,用自己的方式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总是让原生家庭背“黑锅”。
最后,如果原生家庭对你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治疗。
愿每一位天使都能找到自己的魔法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