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当然我们最常见的叫法是前者。因他的文学成就在历史留名。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然而也很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画家。歌德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角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青春岁月是一个确认理想自我和寻找未来的探索之路,带着热情在疾风暴雨中穿行,歌德的青春也是这样的不平静,在自我认同方面,他陷入了迷茫,望向人生未来的漫漫征途,他找不到方向。
1766年-1767年,十七八岁的歌德,正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这时他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已经两个年多了。这个时期的歌德,频繁的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继续作画,晚上进行诗歌创作。这个阶段他非常的迷茫,自己找不到答案。他的创作,好像也失去了方向,充满了各种不满的情绪。
歌德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失衡陷入抑郁,长期的抑郁,引起躯体化反应,咽喉炎、肠胃炎,疾病使他不得不休学。1768年7月至1770年3月,一年半多的时间,歌德一直处在重病、养病的阶段。虽然是休学在家,但是歌德却没有停止学习和成长。
那些病痛中的生命都在汲汲的绽放,用绽放向命运表白,自己不曾辜负。
黛玉的《葬花吟》字字血泪,都是在感叹,病痛的无常。桃李明年可以再发,但闺中之人明年可能就不在了。正值青春年少的黛玉,感叹自己像花一样美丽的生命,此刻明媚鲜艳,但不知何时就会漂泊难寻。所以黛玉的绽放就带着挥之不去的忧伤。
萧红最后的绽放,就是在病痛中完成了《呼兰河传》,之后与蓝天碧水永处。
也许只有努力的绽放,留下生命的美,越绚烂的生命,遗憾才越少。
歌德在病痛中更加的勤奋,画画、作诗、写诗剧、投稿,用这种方式,令自己绽放。但是梦想之花是最难以绽放的,因为它需要用痛苦去浇灌。
这个阶段的歌德,有非常多的痛苦和困惑。他迫切的需要与人交流内心的痛苦,理解生命的意义。
疾病和死亡是最重要的生命教育,它让我们明白,谁都不会永生,我们能够把握的是活在当下的质量,生命的当下,你选择做了什么。
歌德在抑郁中否认自己,又通过在疾病中的勤奋,找回了自己。在自我同一性探索的过程中,他通过疾病重新思考自己、上帝、还有他憎恨的那些人。终于用勤奋又找回了“自我”。
歌德的的一生文学成就无限,影响了多个世纪,大文豪歌德的一生是精彩的,放眼世界帅气而又有才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他却是最亮眼的那个。
1832年3月22日11点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3月26日葬于诸侯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