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大于一切
今天的分享向老师们讲述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给我分享过的一个亲身经历的奇才学霸的故事。物理老师在讲台上肆意挥洒着他引以为傲的物理学知识,每一道题目都胸有成竹的运用多种解题思路与方法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各式各样奇怪的问题,同学们如饥似渴贪婪地吸收着老师的传道和解惑------角落里一位看起来特殊的学生竟然歪着脑袋贪婪着桌面,手里拿着笔无聊的转着,眼睛呆呆地随着转笔无聊的耍着。忽然老师愣住了,因为这位“特殊”的皱着眉毛抬起了头。老师猛地转向黑板拿起粉笔演算着刚才兴高采烈地讲述的问题。哦,果然出错了,老师给同学们重新解决了该题目。
这是哪位大神?老师讲课的时候竟然害怕他抬头,尤其是皱着眉头,同学们却习以为常地认为这种现象再熟悉不过了。原来这位“大神”就是学校年级甚至是全县的状元,妥妥的学霸。那到底学霸是怎样养成的,学霸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呢?今日分享一下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学完以后你就会明白学霸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出来,还是他自己天生的学霸基因?本期教授专家是聊城大学心理学院赵富才教授。
赵教授说,决定学习成绩的因素:如果说学习成绩是1块钱,那么剩下的9毛半,都与什么有关?从孩子自身看,影响成绩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给孩子带来的成就感。
1.学习兴趣:3毛
孩子与生俱来就喜欢学习,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
2.学习习惯:3.5毛
良好学习习惯包括:1)学习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不边学边玩;2)独立完成作业,乐于思考,不懂就问;3)主动学习,不是被逼着被动的甚至委屈的学习;4)具有自觉学习态度,自律性强,不用家长“陪读”,不过分贪玩。
3.学习带给孩子的成就感:3毛
孩子的成就感是构建自信心的基础,一种内驱动力,对于培养孩子快乐、健康的心态、完整的人格都有积极意义。
4.注意力比智商更重要
智商以外,情商或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习成绩,注意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心理学家把注意力比作探照灯,照到哪里,哪里才能亮。注意力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我们先要注意到这个学习内容,然后再判断自己是否对它感兴趣。如果感兴趣,那就学起来不费劲,如果不感兴趣,注意力会马上被转移。家长要保护儿童的注意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孩子专注某一件事的时候,不要随意去干扰。另外,坚持性、努力、动机、性格与脾气,尤其是情绪。
学霸=智商+态度+方法+努力+情绪+其他心理健康素质
这种思路或者总结式的理论归纳,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绝对。我们更多的孩子是普通的学生,毕竟学霸是为数寥寥的。我则粗略的认为更多成绩上相对更好的孩子:
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习惯和智商。
这就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既要养孩子还要教孩子,这就是所谓的教养吧。教什么呢?基础的语言、数字、规矩、礼仪、初步养成做事和学习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轻,越来越弱。到了初中开始甚至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父母对教育的掌控越来越弱,对学校知识的传授解答也越来越少,甚至直接清零。家长只能在后勤保障、心理和教导这些地方加大投入。这就凸显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老师们的知识传授,特别是言传身教在学生们这个年龄阶段就更为重要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不断增加、丰富,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孩子们对社会的认识初步有了自己的了解甚至看法。义务教育阶段养成的习惯会进一步放大,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当然学霸们的学习习惯肯定是错不了的。但是高中的知识难度,特别是理科,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更需要智商的加持。当然上述的专注度肯定是特别重要的。
不论什么样的人,不管是学生还是成人,不论哪个行业,要想在某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必须具备:智商+态度+方法+努力+情绪+其他心理健康素质。这也是我们的共识,要不为什么把智商这俩字放在首位呢?
分析完了故事,我们通过课件分享所学内容:
一、调查内容以及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概念式内容。<l略>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教师(家长)的焦虑。
1.科学带来的焦虑。社会媒体传播的具有吸引力的伪科学家教育课程、讲座、推销,不科学的乱学习。相关性不等于因果。
2“.标准”带来的焦虑。0衡量一个优秀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等。模版式教育不适合每一个孩子。
[if !supportLists]3. [endif]智商的陷阱。(上述的学霸故事和分享就是解释智商的问题)
[if !supportLists]4. [endif]决定学习的因素。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关系大于一切
1.学校教育:生生关系大于一切。
2..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大于一切。
3-6岁:为孩子制定规则(家长、幼教老师)
n 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制定规则(老师、家长)
n 初中阶段:以孩子为主定规则(老师、家长)
n 高中阶段:尊重孩子制定的规则(家长、老师)
亲子关系的演变:
10岁之前是孩子对家长的崇拜期
20岁之前是孩子对家长的轻视期
30岁之前是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期
40岁之前是孩子对父母的深爱期
50 岁之前才是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逆反期不要紧张,逆反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理解为:个性、独立性、果断、坚毅,瞬间成为了褒义代名词。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教育里的师生(亲子)关系
小学:蹲下看教育;初中:弯腰看教育;高中:抬头看教育;大学:昂首看教育
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个被容易忽视的点:我们只关注说不关注倾听,发扬优点比改正缺点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