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快餐店吃饭,隔壁坐着一对情侣,女生一直在哭。从女生断断续续的表述中,了解到她同部门的同事集体孤立她,她多次向人力部门寻求帮助,但因问题无法量化,常遭回避、搁置。她原本想在男朋友处寻求安慰,没想到男朋友一直嗓门嘹亮的说“我早就告诉过你……”,“我就说吧”,仿佛一切结果都在自己的预料之内。
其实我也曾遭遇过类似事情,当时的处理办法是一直逃避,甚至一度超过心理的承受极限。无奈最终选择了离职。离职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自我怀疑中煎熬,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不好。
在读《冷暴力》之前,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掩藏这段记忆,极少去触碰。读过这本书之后,参照书中的方法,对当年某人、某字眼、某状况的回忆,让我对一系列事件有了重新的评估和看法。才明白,我遭遇的正是职场冷暴力。而对我施虐的人,希望我一辈子都这样自责,这样去教育子女,这样去影响伴侣。
只有我们想要改变现状时,一切才会有所改变。
受虐者必须勇敢自问,把支离破碎的自我整合起来,才能恢复正常的运作能力。那么,当类似事件发生在价值观还不明确,人格界限还很模糊的孩子身上时,父母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应对呢?首先,要学会区分什么是暴力,什么是冷暴力。
暴力不止表现在行为上,冷暴力也绝非冷战这一种解释。《冷暴力》中概括,它以对方的弱点为靶,用言语攻击为剑,剥落对方强大的外壳,目的是使对方逐步丧失判断力、分辨力和行动能力。下面从儿童冷暴力的成因、行为以及应对和预防入手,撕开冷暴力的面纱。
一、儿童冷暴力的成因
来自家庭
小时候,我特别不喜欢去奶奶家。因为她总会当着大家的面叫我“丫蛋”,我最讨厌的称呼。我记得第一次提出换个称呼的诉求时,她也是笑眯眯的说,“原来我们丫蛋不喜欢被人叫丫蛋啊”,然后继续我行我素。如此三番两次,我只能在每次路过她家楼下的战战兢兢中,期望躲过这一场场“浩劫”。
来自校园
越女曾在文章中写过她的一位读者,放弃国内优渥的工作条件,在清迈开启了陪读的日子。这一切都源于正上初中的儿子遭遇校园暴力,受到同学捉弄,在无法从学校获取有效帮助的情况下,选择了“离开”这条路。
我曾天真的以为,校园暴力不会发生在中国。毕竟我们不存在种族与肤色之分,但我忽略了人性的弱点,可能是嫉妒,也可能是阶级。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假装听不见或看不到,就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二、有损儿童心理健康的行为
在家庭,《国际儿童权利公约》指出以下5点:
言语暴力。如总是责骂子女笨手笨脚。
虐待与贬损的行为方式。如给孩子起可笑的绰号,并总是当着众人的面称呼他。
拒绝给予爱与亲情。如附加各种苛刻的条件,用来换取尊重。
不符合年龄的过度或不相称的要求。如让孩子充当父母撒谎时段的见证人,不尊重世代间的既有区隔。
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如从不过问因果的下达命令。
这种虐待常躲在“教育的幌子”下,将他们塑造成驯服、听话的“好”孩子。
在学校,施虐者往往引诱较顺从的人聚集在身边,通过批评和说人闲话产生向心力。若某人抗拒不加入,就会遭受集体排斥。
“顺从的”刽子手就是《冷暴力》中说的“邪恶的平庸”。盲目的追求更高的权利,在无敌意的情况下,即使有自己的道德观,但为了表示“尽忠职守”,服从依赖一个缺乏道德的领导者,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成为残酷毁灭过程的帮凶。
这也是校园欺凌的常见手段。
三、警惕儿童出现以下行为
当孩子总是疑惑“是不是像别人所说,是我自己想太多”,或是反复询问其他在你眼中无关痛痒的问题时,请耐心些。当出现以下行为或病症,请积极应对,寻找“病因”。
性格上
凡事过度忍让、说话唯唯诺诺,注意力无法集中、丧失独立人格,无法独立思考、总是寻求帮助,亦或是什么都不讲、自我隔离。
生理上
心悸、呼吸困难,疲倦,失眠,易怒,消化系统疾病、胃痛,长期压力下的广泛性焦虑、恐惧或难以控制的恐慌,以及持续的紧绷和高度戒备状态。
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不当对待,但唯有长期且不断重复发生时,它就会具有破坏力。
四、如何应对与预防
我曾在知乎看过一个匿名回答。讲述者在上学期间遭遇了性侵。老师动员了校方,希望强制压下此事。孩子表面上答应,转身就打电话通知父母。妈妈带着医生和警察赶到,验伤、抓人一气呵成,没有给施暴者逃走的机会。有知友留言,“你现在还有心理阴影吗?”这个女孩回答道,“我只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妈永远都会站在我这边,这就够了。”
记住,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后盾。
可是当虐待者来自父母中的一方呢?请不要试图用爱或是道理感化他,不要认为夫妻反目就是“小题大做”。如果你接受一切的嘲笑、讽刺和蔑视,才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冷暴力》中说过,原生家庭的影响,常产生无法打破的相互联系,会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
记住,远离虐待者,才是你需要做的第一步。
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请重视人性的部分。当暴力事件的发展已经脱离掌控,寻求心理治疗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记住,把选择治疗师的权利交给孩子。
在《冷暴力》的结语中提到,“最近在法国提出了针对中小学与大学校园中欺凌新生现象的法律草案,这类行为将被认为轻度犯罪。”
倘若我们不希望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受法律约束,就必须让孩子认识精神虐待,用简单的语言模拟场景,教会孩子甄别与应对。
记住,防止冷暴力的行为从你我做起。
对于儿童,父母应该耐心聆听,我想你应该能辨认出不属于谎言的那部分。这时候,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所谓的直觉,相信眼前这个孩子吧!因为一次两次的忽视,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和对你的信任。
只有父母,才是他们的堡垒,才能成就他们的坚强。
只有父母,才是他们的堡垒,才能成就他们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