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计划没有坚持下去
工作后的几年,给自己定了很多计划
- 每天记单词
- 每天练习听力
- 每天练字
- 每周运动
- 每周学习新的技能
- 每个月写一篇文章
- 搭建自己的个人站点
...
这些计划就像无数个新年flag一样无疾而终,有的执行得时断时续,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开始,回头看一事无成,也不免感觉到沮丧,但内心似乎并不特别难过,因为潜意识里总是有这样一个声音让我觉得宽慰一点--“无法坚持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面临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想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回想计划放弃和中断的一瞬间,脑海中也不外乎几种想法
- 认识到这些计划并不能满足我内心真正的诉求
- 感觉计划带来的意义不足以抵抗坚持下去需要付出的代价
- 计划已经中断执行了,没有了再拾起来的兴致
复盘之后,原因似乎清晰了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这些计划的制定欠考量,只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指定了计划,其实根本的原因是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是什么,所以制定的任何计划都会出现这样的一天,幡然醒悟,发现这些似乎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找不到内心真正的诉求,制定的计划就会像上面一样,一盘散沙,找不到这些计划指向哪里。这样散乱的计划,没有执行下去,也罢。
所以当务之急是理清楚内心的诉求,将达成这个诉求作为目标,再制定计划。其他和目标无关的事情,想做就随心所欲的做一做,不想做也不必强求。
我的内心诉求是什么
求学时代,目标总是很明确的--成绩,可以专注得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是对是错姑且不论,至少当时的状态是踏实的。然而,这个目标感似乎在工作后就消失了,就像顺流而下的船只,入海后,只剩茫茫。现在问自己,内心还有什么诉求呢?我却找不到答案。
离开了求学时代,人要达成的目标似乎变得很多
- 健康
- 收入
- 地位
- 家庭
...
专注于实现任何一个似乎都不太合理,而多个目标同时摆在面前,任何一个的价值似乎都没那么高了,我似乎陷入了这样的思维误区,就像:
运动带来健康,但是只追求健康就够了吗?并不是,那么运动看来也没有那么重要。
这里存在一个荒唐的逻辑,读书的时候,虽然目标只有一个成绩,但是这个成绩也拆成了语文、数学、外语等等,那为什么那个时候从来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多做数学题可以提高数学成绩,但是只追求数学成绩高就够了吗?并不是,那么做数学题看来也没有那么重要。
从来不会有这样愚蠢的认识,是因为我们知道成绩是可以累加的,而我们的目标正是累加的总分。那么现在看似很多的目标,是否也能做个累加呢,累加的结果是什么呢?累加得到的是不是正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呢?
这个累加的结果似乎非常抽象,但也许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抽象的理想主义,不用回答上面的每一个问号,不需要纠结这个结果究竟是什么,只需要知道它代表了对生活中所有目标的达成的总和,代表了认真生活的意义。但也许这个抽象的目标也需要一个名字,此刻,我的脑海中划过“时至今日,我仍然相信星际旅行才是人类的最终目标”,那么,我叫它旅行者号。
新的计划
当然,累加也有权重,这些权重就要靠计划来体现,通过计划来决定将多少时间和精力花在做哪些事情上。旅行者号就是由这样一个一个计划达成的。
今天不想罗列具体的计划,只想告诉自己后面制定计划时要如何考虑
- 1.计划要有时间限制
不要再制定每天干什么的计划了,因为必然会在某一天放弃,给一个时间限制,比如接下来的1个月,每天花多少时间做什么。书非借不能读也,计划也一样,有截止日期,才能有动力去做,更重要的一点是能看到完成的希望。
这里给定四个纬度,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频率、平均每次花费时间。 - 2.要明确计划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
如果觉得只是想做,没看到什么意义,那就当个爱好放在自由时间做好了,不要定计划强迫自己做 - 3.计划要有明确的效果
不是每天做完了就好了,要定好最终想要的效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