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我们沟通的语言也日益丰富起来,一些网络用语和网络金句随之应运而生。
而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金句很多都是来自千古流传的绝句。
但古人灵感乍现,大笔一挥写就的诗词佳句,在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变迁后,很多诗词已没了当初的意境,有的被误用,有的甚至被滥用。
譬如:苏轼笔下的那句“天涯何处无芳草” 本意是对春光逝去的惋惜,以及对前路依然风光美好的信心。
现代人则用这句来安慰失恋的人,他们喜欢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还有,元稹的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 ,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怀念婚后虽贫穷但幸福的生活,诗里藏着无尽的深情。
而现代人则认为此诗表达的是两个穷人的婚后生活悲惨无比,即物质条件第一位。
再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其中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在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常被某些人用来讽刺或证明读书无用论。
而这句话明明是黄景仁的自嘲,缘何被如此断章取义,实在令人费解。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反映出了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虽有才学,并且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却始终无法实现的事实。
更多的是一种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心酸,亦是黄景仁的不平之鸣。
我们今天聊黄景仁。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我想,这段话用在黄景仁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喜欢“竹林七贤”的人都知道,他们狂妄、不羁、奔放、洒脱,逸出一切规则之外。
而黄景仁,大抵就是这样一个人。
黄景仁生于乾隆十四年,字仲则,是清代常州府武进县人。
他是黄庭坚的后裔,祖上也算是学渊深厚,但到他这辈,家族已经没落,更别提沾光二字。
不幸的是,在他4岁那年父亲病逝,剩下他和母亲还有哥哥三人相依为命。
然没过几年,他的哥哥也染病身亡。对于小小的黄景仁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面对亲人接二连三的离世,年幼的黄景仁过早地经历了世间冷暖,可以说为他悲剧的人生埋下了一个伏笔。
不过,尽管生活诸多不幸,但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十几岁便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并善写诗作文。
16岁那年参加童子试,几千人中一举摘得魁首,为乡里所侧目,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黄景仁少年神童的名号。
只可惜,虽然童子试考了第一,等到乡试的时候,他却屡次不第。
论文采,论学识,他绝对有考中的实力,但不知为何他始终无法突破乡试不中的魔咒。
后来,他索性不考了,选择外出游历,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外出游历的过程中,他一面创作诗歌,一面先后做了很多官员的幕僚,以此来维持生计。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27岁时,他是去了京城,希望能够在京城谋个一官半职,恰好当时的乾隆皇帝开恩科,他报名参加考试,竟然也被录取了。
被乾隆授予武英殿书签官,尽管如此,但生性狂傲的黄景仁因为没有人脉,到最后还是没有谋得任何的官职。
无奈,他只能去了鸿胪寺少卿王昶的门下当幕僚,不过这个幕僚的薪酬实在是微薄。
当年,他的好友洪吉亮劝他暂时不要把家眷接到京城,因为他知道黄景仁是个诗狂,但对于生活,却是低能儿。
奈何他性格执拗,不听劝告,把家人接到了京城,开销很大,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为了维持生计,他甚至不得不去戏班,客串一些戏曲的角色获取点报酬来贴补家用。
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去科班唱戏,也真是相当讽刺了。
两年后,洪吉亮到京城探望他时,他已经在京城要饭了,于是又赠他五百金,并安排把他的家属送回了故乡。
黄景仁当然不想就此沉沦下去,为了能够仕途有所起色,他便用这些钱打点想给自己跑跑官。
可惜事与愿违,他不但没能获得任何官职,反而还欠了巨额的债务。
因为他无力偿还,债主经常上门讨要,黄景仁不堪其扰,于是选择离开京城,前往西安。
可当他走到山西解州的时候,身体突感不适,之后就病重不起,最终病逝于解州,年仅35岁!
他的好朋友洪吉亮感念他这一生仕途坎坷,贫困不堪,从千里之外赶来为他治丧,最终带着黄景仁的灵柩返回故里。
之后,还出钱将黄景仁一生的诗歌文章编撰成集,刊印发行,算是了却了黄景仁的一桩心事,没有让他的作品和才华被埋没。
这就是黄景仁的一生,荒谬、倔强,充满了悲哀和困顿,他的作品大多也都是这样,嗟贫叹苦、啼饥号寒,以奔放舒卷、豪旷凄怆为主。
黄景仁始终相信自己胸怀大才,连包世臣都赞他,说他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当推第一人”。
但遭遇种种打击,巨大的心里落差让他愤愤不平,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出不平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杂感》,抒发心中不平之鸣。
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前后,黄景仁时年二十岁。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清•黄景仁
赏析
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诗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种宇宙哲学的高度,是对全人类困顿处境的心理描绘。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首联的意思是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
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
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颔联的意思是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薄幸:对女子负心。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
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颈联的意思是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
“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尾联的意思是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尾联说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不是只能作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
此句传承以上愤慨之气,再次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除了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也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七言律诗《杂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