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
非常出乎我意料,店家是希望我到店里用餐,而不是叫外卖。交谈中,老板娘不仅告知我店里用餐跟便宜,而且还提醒我说『到店里吃还有汤送』。
这让我非常困惑。
餐饮业盈利,讲究的是一个『翻台率』:
- 餐厅面积有限,同时用餐的人数也有限
- 同一台桌,能够服务多几轮客人,餐厅收入也就更高
- 外卖的形式,餐厅不用提供桌子;也就在无形中打破『翻台率』
看上去,外卖可以让餐厅可以服务的潜在客人,从『有限』变成『无限』。
为什么老板娘还要希望客人去店里就餐,走回『有限』的老路呢?
从餐厅的装修看,差不多2/3的空间是客桌。这些装修成本的投入,对于餐厅来说,是『沉没成本』,如果没有客人到店用餐,那么这些铺租、装修的投入就等于白费了。
铺面的投资已经付出了,去『饿了么』开店,同样会有需要搞促销的各种成本。
(据说,淘宝『网店』的成本已经慢慢不逊于甚至超过线下店面。)
如果改变模式,主营外卖业务,我猜想,这意味着需要重新投入。
另一方面,店家大部分铺面都用于餐桌,厨房面积有限;它一天能够服务的客人,即能够做多少碗面,其实受限于厨房;并不会因为改做『外卖』,而变成『无限』。
有不少新开的餐厅,是专做外卖的。这样,店面可以全部用于厨房,并且可以在选址、装修上节约成本。
『成本』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人们往往只是顾虑新投入的成本或者过多的考虑『沉没成本』;而忽略了一些『附带成本』。
比方说,如果我去店里吃饭,虽然有免费汤,但即便我是骑摩拜单车去,来回一趟最少也是要两块钱;还不算我的时间成本,叫车,那绝对要比外卖费更贵。我们往往不会把出外就餐的交通成本也算入就餐费中;但外卖的配送费,我们就会认为是餐费的一部分了。
理性上考虑,交易成本低+容易规模化的商业形式,应该是更好的。
餐厅更多去做外卖,投入更多成本在厨房上,便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服务更多的顾客;而顾客亦可以更便利的享用到更多的餐厅。餐厅、配送员、线上平台;大家更专注,分工更明细。分工带来的经济优势,斯密在两百多年前就讲清楚了。
但是,情感上也许我们会更加习惯于去店里用餐,跟店家唠上几句。
怀旧,是种阻碍时代发展的力量。
PS:店里的白切羊肉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