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有很多人抱怨起身边的人,大家常说的结束语经常是:他是个好人,但情商是真tm低。
但我在想,大家为什么要在已经完整的故事中加上最后一句?可能是为了显得成熟。
当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工作的时候,生活的小事中,不能照顾到其他人的情感,或者说你的小心思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就说明你们俩是不合适的。如果是你的工作partner,说明你们不太可以共事;如果是普通朋友,可能不太适合发展成好朋友;如果是恋人,这些问题不好好重视,早晚会成为大问题。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一部很暖很暖的小说,里面的欧维经常得到身边人的差评,但这会阻止得到身边人的喜爱吗?会有读者因为这样的性格设计放弃这本书吗?应该不太会。原因就在于,欧维他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心迹,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喜欢呢,就实心实意地对待他,无论是工作还是人。
小的时候会把喜恶直接体现在脸上,渐渐长大了,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生怕触碰了别人的底线。但我们千万别美其名曰这是成长。
成长教会我们的应该是如何面对着多元的世界,面对越来越多的人与挑战,而不是虚伪。有时候被动的虚伪只是那些还没学会成长的人的“保护色”,可有的人经常就把这种不成熟的“保护色”作为自己成长的终点了。
其实,成长带来的成熟应该是一种坦然与率直,这是由安定的内心带来的。
因为我们有了安定的内心,我们会知道任何人就是不同的,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就是会有差异。面对这种差异,我不会把它归结到任何原因上,就像是我不会认为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为了某个人;我也不会强迫自己去勉强接受这种差异,因为这和勉强兔子吃肉一样,是很痛苦的。
真正成熟的人面对差异依旧会直接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把这种差异当成攻击别人的武器,不会把这种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扩大为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差异,还是因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可能除了上帝,没有人要为差异负责。
其实我们都把“不喜欢”这三个字复杂化了,这本应该是我们表达自己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喜欢,不喜欢,没感觉。就像有的人不喜欢深色的衣服,深色的衣服有错嘛?并没有。正常人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喜恶去要求别人甚至改变别人,所以当别人说不喜欢你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把他当做一个意见,如果通过他我们能在将来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那将来的那个自己也将会得到他的喜欢。可如果这种不喜欢是当下没办法调和的,也没关系呀,这才是生活呢。
我们不是毛爷爷,没有办法让每个人都喜欢;同样,我们也不是喜欢白莲花的玛丽苏·绿茶圣母,也不用喜欢所有人。
所以啊,有时候直接承认不喜欢一个人可能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成长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