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我主动打招呼,她没搭理我。 外婆走过来压低声音说,“老师反映,她今天在幼儿园吐口水在一个小朋友凳子上。”神情更加严肃地继续说道:“老师还说她上课不守纪律,上厕所不打招呼悄悄出门。”
一天被投诉两件事,不知道孩子心情怎样呢?外婆严肃的神情,似乎怒斥我教育的「失败」。但此时此刻,我没有心思思考这个,因为我的感受把我拉回读书年代的记忆。那时候特别害怕在学校做了错事,老师一句“告诉家长”,吓得魂飞魄散。孩子现在也许就是这样心情吧。
孩子在错误中是否学到教训,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小的时候,我每次做错事,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父母面前蒙混过关,至于我为什么这样做,没人关心,大人只在意他们听到看到的结果。渐渐旳我也不愿意跟爸爸妈妈分享我在学校的事。有了小孩后,我坚持要做一个:相信小孩,而不是只听外人的意见就用情绪去逼迫孩子认错的家长。
称职的父母,应该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陪孩子一起还原事情的经过,一起分析原因,一起约定处理方法。
终于,我在楼梯口找到大宝,她将头埋在端坐着的膝盖上哭泣。她一定害怕极了,老师投诉,妈妈会接着批评吗?
想到这些,我鼻子酸酸了,快走两步,抱着大宝安慰道:“怎么在这里哭起来了,发生什么事了吗?”孩子肩膀抖动得更厉害了,头低的更低。我试探性地问:“在学校做错事了?”谢天谢地,她终于回应了:“吐口水,上厕所不告诉老师。”“嗯,我在这里,别担心,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爱你。”她情绪稍微平复了一点,我细细地询问了事情发生的经过。
大宝不是淘气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发生过这样的情形。也许,这中间有被忽略的细节。孩子谈到,有人将纸巾放她嘴巴,所以她吐口水。嗯,这样,我认为是很正常的自我保护行为。虽然这样做没错,但孩子终究还是吃亏了,我得换个角度让孩子在群体中保护了自己,又不受批评:“下次,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定要大声说「你不可以这样做,你要跟我道歉!」,需要帮忙的时候一定找老师帮忙。”最后我还是不放心的又说了一次:“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爱你。放心去做你认为是对的事情。”
孩子长大终究要脱离我的保护,我能做的,不是让她依赖老师或者其他“权威的人”,而是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有能力去抗衡外面的风雨。能力背后的力量,就是家人对她百分百的支持。
很快,孩子心情就好了起来。
孩子上课期间私自上厕所这个反馈,我当时还是挺震惊的。过去的一年半里,我密切的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动态,这个习惯,是老师当初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为了方便管理,纵容孩子「私自在上课期间上厕所的」。老师在孩子小班的时候多次跟我提到过这些情形,说孩子可以自己上厕所了。
现在突然对孩子提出这样的批评,我真的很错愕。毕竟我曾经以为,老师允许孩子这样做,是教学上的一大进步。孩子有上厕所的需要,悄悄从后门出去,不用中断老师上课节奏,孩子也避免尴尬。
也许很多人会揪着“不守纪律”这个话题不放。记录是死的,人是活的。我认为,在这件事上,趁上厕所逃课,才是真正的不守纪律。毕竟课堂上,几十人,因为某个同学突然举手站起来说要上厕所,这个愕然的举措就中断了所有人的思路,甚至要上厕所的同学还会招到其他同学的取消。
很可惜,我们就读的学校依旧是时刻给孩子灌输“顺从大于变通”的学校。我只能让孩子先在这个环境中适应下来。我跟孩子约定,尽可能地在下课期间上厕所(尽管我知道这很反人性,我明明没有上厕所的需求,却因为某些约束逼着自己上厕所。)其次,实在在上课期间要上厕所,一定要立刻举手,不要考虑是否会打断老师讲课或其他同学取笑。如果老师一时半会没看到,而你又实在忍不住了,还是要悄悄地上厕所。毕竟总不能尿裤子吧。
比起不守纪律,老师更讨厌看到孩子尿裤子,到时候孩子受到的心里伤害更大。
孩子很喜欢她的班主任,我也经常教育孩子要「尊师重道」。经过这件事,我认为,教孩子如何分辨一件事的对与错,比盲目的尊敬他人要重要。
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孩子反而会自我反思,道出事情的真相。
晚上,孩子爸问大宝,“今天在幼儿园,为什么上受到老师批评了。”孩子第一反应看了看我,我想,她还是害怕爸爸会因此批评她。我笑了笑回应她:“没事,你说吧。”然后她以正常的音量告诉了爸爸今天发生的事情。不像下午回来时用扩声器都未必听得清楚的蚊子音量。
她能从情绪中抽离出来看待整件事了。突然,她爆料说,没有人将纸巾塞到她嘴巴,是小朋友拿纸巾给她擦干净凳子。然后在幼儿园哭了。我几乎被惊得整个下巴掉下来。她一开始还是担心我会批评她,将责任推给了别人。她用这种方式来实验父母对她的爱,是否真的能像嘴上说的那样:“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爱你。”
很庆幸,我没有像我的父母当初批评我一样,掠过她的感受批评了她。不然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把这个秘密说出来以后,大宝心情更好了,坐在我腿上抱了抱我。当孩子心里有足够的爱和力量时,她就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犯下错的,这才是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开始。
在《心理营养》一书中提到:在育儿的事情上,没有非那样做不可的事。孩子犯错,家长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成功型父母”人设的崩塌,其实这些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路上来说真的不重要。她是一个孩子,不是我设计出来的程序,自然会有超出我预想范畴的事发生,她用她的体验去过她的一生,她有选择权。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我能在教育上,时刻站在她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的来由、经过,以及导致的结果。我们一起分析、约定,比我盲目地听从了老师的反馈就回家批评她一通来的有意义。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很感激老师反馈了这些信息,家庭和幼儿园在孩子的教育上相辅相成。只是,比起我一定要跟老师站在一起去批评孩子,我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