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汪先森一起看的《房间》,汪先森做了一个假想:如果不需要工作、不需要面对任何社会的困扰,你会愿意呆在这样一个房间中度过余生吗?
我先是被扑面而来的现实问题打入犹豫的潮海中:工作压力、房子车子压力,各种混乱的人际关系等等,大到未来小到明天,真的,我不知道你是否会在某一个安静的夜里在身边人沉沉睡去后,听着TA轻微的鼾声,自己睁大眼睛望着窗帘缝隙里透出来的那渺茫的微光,你想过将自己终止在祥和静谧的一个夜晚吗?悄无声息的结束生命,再也不用面对任何人、任何事,再不会有羞愧、难堪,也彻底远离了迷茫、绝望。你有过吗?我有过,短暂的、一闪而过的、疯狂可怕的自戕念头。因此,我为这个问题犹豫了好几秒。
但是,我又被花花世界给俘获了。只要我一想到活着就一切都有可能,明天不会比今天更差了,我就想要活下去。
汪先森又问:如果你一出生就在一个房间中,所见即所有,你会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吗?
电影《房间》中的小男孩杰克的回答已经值得满分。
如果一出生,人的五感就有所限制,没见过明媚阳光下的五彩斑斓,没见过阴雨绵绵时的青石板路,没感受过三四月份轻柔的春风,没体味过高山流水的博大畅快……只能接触现有的东西,会开心吗?
小杰克告诉我,他是开心的。
很可怕不是吗?从房间外的角度看过去,他的这种无知的开心真的是又难过又心酸。但他真的在狭小的空间里过得很好。
影片一开头,就是小杰克在房间中玩乐,从起床洗漱到吃东西。房间里的桌椅、床柜对他而言都是打招呼的对象,房间就是他的一切,妈妈就是他的全部。那么生机勃勃,那么活泼可爱,谁都想不到镜头一转他居然是被囚禁的。散发自内心的欢愉与在妈妈逼迫下完成逃跑任务时的仓皇无措与崩溃形成鲜明对比,他一开始是不愿意接受外面世界的。
在妈妈的计划下逃出生天后,小杰克摔倒在草坪上时呼吸了自由的空气,同时又是晕眩又迷乱的。导演从他的视角出发给了观众几个摇晃、迷糊的片段,一来直观地表现小杰克身体的不适应,二来更像是一个从被囚禁阶段到回到自由阶段的过渡,动荡的、剧烈挣扎的、模糊不堪的、无所适从的过渡。
其实在较多的推理片、推理小说中,囚禁、解救桥段的设置非常常见,甚至表现后遗症的也有,不过鉴于是为了推理设置的情节,主创自然不会将过多的笔墨着色于被解救人员的精神对比。但,这本片子是个例外。或许有蛮多人看到他们获救就以为《房间》这片子进入尾声了,而事实上,小空间的有形的囚禁结束了,大空间的无形的囚禁却豁然展开大幕。导演要说的那些,这才真正开始发展。
逃出来的乔伊面对的是离异的父母,甚至连小杰克都不愿意承认的父亲;新闻记者的追踪报道让她崩溃,记者犀利地质问她为何不将刚出生的小杰克送走,牺牲自己就能换来小杰克的自由——自以为舐犊情深的乔伊这才陷入了巨大的矛盾漩涡。
乔伊怎么认为的?她认为小杰克是自己的,任何人都无法将他夺走。她会以生命去保护小杰克,但她忘记给小杰克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
85后90后对这样的桥段熟悉吗?我们的父辈,也是这样爱着我们,不惜生命不惜一切代价,然而反过来,他们却不理解我们在追寻的所谓自由。
影片中,从没接触过外界的杰克像一个初生儿一样,经历过短暂的恢复期后,慢慢接纳了周遭的一切,并开始玩乐开始正常的生活。而对自由失而复得的乔伊却陷入巨大的迷茫和惶恐,甚至不确定中,她对自己当年友善帮助一个坏人并令自己深陷囹圄而感到愤怒和悲哀,又对外界的巨大关注感到焦虑不安。
看过本片的你还记得吗,在母子俩想方设法逃出来的时候,小杰克差点放弃了装尸体被带出去,但是乔伊说,她来决定两个人的未来,她要小杰克配合去找生路。而在逃出去后,乔伊面对外面的桎梏崩溃自杀进入医院后,小杰克在电话里对妈妈坚定又愤怒的说,现在由我来决定我们俩了!
我一边看电影一边在想,何其幸运,在一个人疲累倦怠的时候,有另一个人在坚定不移的选择前进;而在苦苦支撑已久的人撑不下去的时候,原先倦怠的人已经获得继续走下去的意念。
人的这一生,不就是渴望一个支撑,再成为别人的支撑,互相勉励,互相进步。
结局?结局当然是美好的,两个人走出了囚禁的阴影,融入了现实社会。而他们回到了那座小房子,小杰克对桌椅说了拜拜,一切也就结束了。
愿这个故事能给世人带来警醒;愿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事故少一点,再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