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佛陀本人曾说,我们不应该崇拜个人,而应崇拜此人所教导的智慧。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磐超越概念(涅磐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印”在此处意指确定真实性之印记。
❤他们是根据智慧而来的世俗(非宗教)真理,而佛教徒最关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伦理是次要的,偶尔抽一两口烟或一点点风流,不表示你就不能成为佛教徒。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被允许去做邪恶或不道德的事。
❤广泛的说,智慧来自佛教徒所谓具有“正见”的心。但一个人甚至不需要自认为是佛教徒,就能具有正见。究竟而言,是这个“见”决定了我们的动机和行为。也就是“见”,在佛教的道路上指引我们。
❤我们的社会,会期待悉达多留在宫中,享受权势,继承皇统,因为我们习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断他人。
❤死亡从生、从创造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过。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状态。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我们对未知感到恐惧。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某些种类的痛苦,例如嗔恨,嫉妒和头痛,具有明显的负面性质,而其他的一些痛苦则比较微幽。对于悉达多而言,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都是痛苦。举例来说,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是它不会凭空独立的出现,它得依赖某个人或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预料的。一个人的爱最少需要依赖一个对象,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他就常受束缚了。而其他许多隐藏的状况更是数不清。因此为了忧郁的童年而责怪父母,或为了父母的不睦而自责,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我们无法察觉许多隐藏其中、相互依存的因缘。
❤我们人生的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努力让其他人高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舒适。
❤悉达多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经验视如一场梦,他发现我们的习性执着于此梦幻般相对世界的显现,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虑的无尽循环之中。我们深沉于睡眠之中,如同桑蚕在茧中冬眠。依据我们的投射、想象、期待、恐惧和迷惑,编织出一个现实。
❤我们常会发现自己不自愿地附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以便在这个所谓民主的世界中与人共处。
❤当悉达多证悟后,他被称为佛陀。他不是个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种状态。佛这个字,是指一种功德,它具足了二个面向:“成就者”和“觉醒者”,换言之是指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全知者。经由在菩提树下的了悟,佛陀从困于主客概念的二元状态中觉醒。他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无法恒常存在。他了悟只要是源自我执的任何情绪,都无法导致快乐。他了悟了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现象能够被觉受。他也了悟了甚至证悟都是超越概念的。这些了悟就是我们所称的“佛的智慧”,这是对全部实相的觉知。
❤不去追逐他人的接纳,也不去逃避他人的排斥,才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
——2017.12.23 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