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既然是“写作团”,就不是一个人在成长
每个人都该有也一定都有适合自己的写作路径,在内心也一定有最顺流的写作导向。每个人在写作团里寻找和坚持自己的就可以了,别人的未必适合所有人。
——树丰大哥
“坚持做自己”就像是个无所不能的盾牌,保护住了我们所有的拖拉、借口、松懈和得过且过。如果今天不想写了怎么办?没关系,随便敲上500字,过关;明天没思路了怎么办?算了吧,写个流水账,应付;再有一天,本来想写个长篇,可是写出框架发现还需要查很多资料,写到一半,就这样吧……
其实成长里面的“坑”很多:
写作500字,很容易让人获得即时满足,因为这是一件很容易完成,又在当下能力范围之内可把控的事,但重复此事,真的能成长吗?
最初写作虽然雄心勃勃,可是很容易滑入自己的“舒适区”,并能很快说服自己“这样也很好”,毕竟每天那么多事,不止写作这一件?
写了几个长篇,累到自己焦心,于是发奋3天,应付4天,一周过去了?
除了写作,这些爱成长的人又发现了很多想做的事,最后发现自己的精力根本做不好其中任何一件,怎么破?
这些“坑”其实随时存在,他们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面对这些坑,我们不但不能抵御,还不自知。那么,当我们自己不能抵御成长带来的那些“坑”的时候,什么力量能来拉我们一把,之所以微信取代QQ成为当今最流行的社交工具,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们能把个人汇聚成群。
观点二:规则要服务于价值导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群价值观”?
规则要服务于内容,内容要服务于价值导向,如果我们的价值导向是通过写作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就该倡导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挑战自己,更加需要难度,更加和自己过不去的写作态度。写作当然需要“做自己”,那说的不是写作态度而是写作风格,每个人都是不同风格的,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理性的,可以是思辨的,可以触景生情,可以由己及他,可以童话,可以小说……那么,怎么倡导,当然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打分、评语、读一读范文,只有一招,那就是带有导向性的规则,让规则为价值导向说话,让规则服务于价值导向。比如,要杀死一个团友之前,是不是可以让群里的小伙伴集体商议,如果超过10个以上的小伙伴认为他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和伙伴,给我们呈现了很好的写作态度和成长启发,以至于愿意为他出10元的红包续命,那么,10份续命红包是不是可以换她条生路。
大树渐丰,就不能独木成林。我把这一年的精力,给了写作团,是因为我逐渐在这个小小的社群里找到了归属和同伴。每个人的成长,都应该能找得到导师、看得到榜样、拼的到对手。如果我和同事们说,我们一起写作吧,写作能帮我们成长,我们一起学习生涯吧,我觉得应该先自助再助人,我们一起办个读书分享会吧,让读书帮我们建立知识体系,肯定有人说我疯了,没事找事,工作上的事还忙不完呢!或者说我爱出风头,想要工作成绩,可是,在这个团里,伙伴、榜样、导师……这些角色都默默的被我安放了位置,虽然从未谋面,我却对他们有天然的亲切感,就像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我给他们每个人描画了一个心里的样子:小花,她应该是个率直爽快、心直口快又有点敏感多思的天津小妞,我跟着她默默学理财,虽然看不太懂,我也会提醒老公,看看咱们家钱,那个理财利率高些;水浅,我心里把她当做一个温暖美丽、穿着棉布长裙,常常微笑的大姐姐(虽然我不知道年龄),她总是那么娓娓道来,总能给文章起好听的名字,写出很多很美却很有道理的段子。塞北熊出没重庆,我们是同行,同一时间段听同样的网络课,看同样的书,做同样的作业,有着差不多大的孩子,我工作中说的每一个困惑,我的每一句牢骚和每一次不满,我相信她都懂我,而且,不会嘲笑我,或者把我的事当做八卦对所有我身边的人说。阿暖,我觉得他像是个有点男孩子气的热血青年,因为貌似总有使不完的力气,做着各种有趣的尝试,LG说我累,我给他看阿暖的文章说你看看人家,我这点事算的了什么。我跟群里的伙伴学会了用喜马拉雅,天天开车在路上,罗胖开始陪伴我。我知道了365计划书,准备回答些问题,买本手账,做个会画手绘的记录者,我的生活因为没见过面的他们变得异常丰富和有力,可真怕有一天,一个疏忽,他们就不在了,那我该怎么办?
就像大学的课堂,是老师讲授的多更好还是启发的多更好,是管的松好还是管的严好,同一个老师讲授之下,不同学生仍会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和学习效果。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模式,才是最好的。
——树丰大哥
现在的大学课堂,早已不用统一的规则要求所有人,比如点名、签到这种低级的手法,因为学生的多元发展让他们的世界丰富到无以复加。没有人会说考高分的就是好学生,学摄影的就是不务正业,甚至于,玩魔兽也都成了这个年代的“社交语言”,你凭什么说,我们那个年代看《读者》就是励志向上的好少年,而现在的青年玩游戏就叫玩物丧志的堕落狂。对于需要讲授的,我们尽量给他提供尽量多的课程选择,对于需要启发的,我们就给他更多的空间,让他找自己适合的导师去。管得严的,是那些自觉性不行的,管得松的,是那些自律性强的。个人发展的急速爆发让我们为鼓励个性想出了规则,于是,我们办了“榜样力量”报告团,电信专业转行学时尚的小伙子,学物理的最后成为日本东京大学哲学博士的小姑娘,全被我们拉到讲台上讲故事,你想想,这得多热闹!
内尔.纽曼提出了的“沉默的螺旋” ,简言之就是“人们看见赞同的观点便会加入讨论,而一些被冷落的观点即使有人赞同,但当看到无人问津时,这部分人也会保持沉默。这也造成了强势意见崛起并占明显主导地位后,其他的意见便从公共图景中消失,并不再发言。”,如果是在别的地方,我会作为那一少部分的发声者,保持沉默,安静的飘过,可是,既然这是我这样在乎的写作团,所以,我依然坚持发言,表达态度,只为它更好,不是对我更好,是对大多数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