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从书单中选出,在书架上找书找到迷路,抱着厚重的书,有一种欣喜的满足感。但这种感觉从翻开它的第一眼就立马消逝,被这本巨作的威慑力震惊,密密麻麻的小字让人更加浮躁和厌烦。把自己感兴趣的前两章读了,后边的内容计划一周读一节,期末总能读完吧,毕竟选的第一本书,有始有终。
“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但它也有自己的历史。”先来谈谈东方魔块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它古老文字在演变中丧失了生命力,唯有汉字一直使用至今。关于汉字的起源,有两种传说:结绳说、仓颉说。
“一件事情要想保留在人的脑子里,只有在记忆所能达到的时间和准确度之内,才是可能的。”但常常我们的记忆是短时的,只有通过一些外部的标志来提示想要记住的某些思想以及发生的活动内容,使我们想要记录的事情超越时间的限制。《易经·繫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上古的时候以结绳记事来治理天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以此记录。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淮南子·本经训》中写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从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鸟兽有辨。
汉字起源,上限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仰韶文化的彩陶纹和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刻符。下限是夏初,公元前2100年左右,小屯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与王懿荣相关,与“龙骨”相关,与河南安阳相关,与龟甲古兽相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批汉字。应用年代主要是商代后期和周代前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特点:1.象形程度高,简单的图画;2.字形有多种写法;3.繁简并存;4.合文很多;5.款式不定。
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夏代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在西周使用范围更广、种类更多,“钟鼎文”普遍。特点:1.形象、保守;2.圆转肥粗,多块状;3.后期转为线条化;4.美术化倾向。
籀文,又称大篆。籀文、石鼓文、诅楚文、部分秦国金文,都属于同一字体,统称籀文或大篆。篆文,本是大篆、小篆的合称,习惯把籀文称作大篆,故后世常用篆文专指小篆。特点:笔道匀称,圆转弯曲,成工整的弧形。
隶书,由籀文演变而成。《汉书·艺文志》:“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汉字由篆文发展为隶书,使原来弯弯曲曲的笔道变成平直的笔画,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特点:秦隶,字形方正,篆意尚存;汉隶,横宽竖短,波势突出;八分(一种字体),笔画匀称,波挑工整。
草书,从秦隶发展而来,西汉中期形成,东汉广泛流行。打破汉字方块体制,使汉字急剧简化。章草:带有隶书意味,有章程条理、法则。今草:大量连笔,偏旁混用假借,字体韵秀宛转。狂草:奔放不羁,气象万千。
“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义,为之草书。”
楷书,对隶书略加改造,东汉末年形成,魏晋逐渐成熟。特点:笔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
行书,介于草书和正体字之间的一种流畅字体。特点: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运用连笔,减省笔画。
代表:王羲之《兰亭序帖》,颜真卿《祭侄稿》。
谈谈汉字与书法。
什么是书法:文字的笔画和结体,写得有力有势,各具风格,就成了书法。朱熹说:“笔力到,则字皆好。”笔力,书势,曲则柔婉,直则挺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伸则势去不可止,表现无余;缩则蕴涵,力在其中。
我与书法,始于大二,开始便爱上了笔墨纸砚,黑与白之间的协调。写字,让人静心。裁纸,倒墨,运笔,书写,自赏,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