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高血压住院了。”
招男接到弟弟电话时,没有担忧和紧张。
“你啥时候回来看妈?”
“我这边走不开,转2万块过去,请个护工照顾妈吧。”
双方沉默,良久无语,招男把电话挂了。
“妈妈,我要喝水。”5岁的女儿在房里叫唤。
招男赶紧端水过去,“小宝,妈妈给你冰敷一下,很快就好了。”
小宝无力地看了眼招男,像只犯困的猫迷迷糊糊睡去。
招男测了温度,38.6度,还不是特别高,再说丈夫出差了,自己没必要一个人带女儿去医院折腾。
她把湿毛巾放小宝额头上,拿出退烧药备用。
安顿好女儿,招男拿出手机给弟弟转了2万元。
其实,招男并没忙到回不了娘家的程度。她只是不想回去,哪怕母亲病躺在床,她也无心相见。
也不能说招男有多么的冷血,平日里,为母亲花钱从不含糊。
但跟物质上的大方相比,招男在感情上对母亲却很寡淡。
她心里有打不开的结。
2
80年代初,招男出生时,母亲唉声叹气,“哎,又是个丫头,就叫招男吧,希望她能引来弟弟。”
“生女也是喜事,多子多福。”奶奶虽然期盼孙子,但她们那代人都生十个八个,她觉得多几个孙女也是好事。
“再生我的饭碗就要掉了!”父亲毕竟是读过书的人,把自己的前途看得比“香火”重要。
“我们做农民不领国家工资也能过好的,但不能没有儿子呀,我要生儿子。”母亲落泪。
当时,家还在农村,那个环境下,没有儿子,会被街坊四邻欺压,还有农妇生不出儿子被赶出家门。
母亲如履薄冰,觉得唯有儿子能让自己腰杆挺直。
老天垂怜,一年后母亲就生下了弟弟,她抱不离手,笑容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3
为了照顾弟弟,母亲给一岁的招男断奶了,奶奶用粥汤当奶喂招男。
在招男印象里,童年只有奶奶满脸的皱纹、粗糙的双手、睡前讲鬼怪故事。没有任何被母亲抱过记忆,想不起一点和母亲睡过的片段。
母亲确实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抱她的。
恢复高考后,父亲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城里工作,母亲独自在村里种地,奶奶能帮上一些忙,但母亲仍很辛苦很辛苦。
直至现在,招男还记得,母亲在田里插秧、割禾,腰弯得像一把弓,浑身汗湿,满手泥浆,小腿上爬着几个蚂蟥贪婪地吸血。
干完一天的农活,晚上还要带年幼的弟弟睡觉,母亲已顾不上两个女儿。
4
招男6岁时,父亲找关系把母亲调到城里工作,先在一个工厂当工人,三班倒,工作重,每天都筋疲力尽。
那时都是奶奶在做饭。
后来母亲转成了正常上下班的干事,但在招男的记忆中,没吃过母亲做的一顿饭,也没穿过母亲买的一件衣服。
孩子多,工资低,母亲说没有余钱来装扮女儿,她自己也是长年累月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
但母亲却省吃俭用给弟弟买新衣新鞋,而招男和姐姐的衣服都是表姐们淘汰下来的。
母亲说:“家里穷,弟弟要给家里撑门面,几件新衣是要有的,你们姐妹俩长大了努力工作给自己买吧。”
物质匮乏的日子里,只能顾得上让一个孩子体面,母亲选择了顾儿子。
招男对母亲的偏心很不满,时常顶撞,发泄情绪。
母亲是个脾气极好的人,对孩子从不打骂,面对暴躁如小老虎的女儿,她干脆避而远之,让孩子自己看书想通。
招男就这样看着母亲冷静的面容长大,对母亲也变得很冷淡。
她想不起母亲的怀抱,想不起母亲的温暖,做不到跟母亲亲近。
5
招男22岁大学毕业时就马上嫁人了,跟姐姐一样,嫁到了几千里外的远方。她们都想远离这个让她们觉得冰冷的家。
别人家的女儿远嫁,当妈的能哭晕过去,但自己母亲没有丝毫愁容。她欢天喜地带着招男拜祖宗、走亲戚。
繁缛的礼节过后,母亲对招男说:“我风光地把你嫁出去了。条长路远,你不用惦记家里,跟人家好好过日子。”
招男低头不语,母亲认为拜祖宗、走亲戚就是风光地嫁女儿了,而自己想要的却是一个温馨的婚礼,母亲的心永远不在女儿身上,永远不懂自己。
母亲的语调变得有些哀伤,“你们女儿远嫁就成外人了,我也指望不上你爸,老了只能靠你弟。”
招男感到心酸,母亲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出身,“养儿防老”的思想嵌在骨子里,根深蒂固。
也怪不了她,女儿们确实不在身边了,她还没先进到懂得“钱比儿子有用”。
而父亲确实是她指望不上的人,打小就被奶奶宠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爷”,跟没文化的母亲也没什么共同语言。
老实本分的母亲是奶奶相中的儿媳妇,父亲在感情上始终亏待母亲。
父亲倒是不重男轻女,他只是天天都跟孩子抢电视看而已。
父亲是个长不大的巨婴,如果母亲病了,他能看电视到半夜,也不给母亲端一杯水。家里的米吃完了,如果碰上母亲有事没去买,那全家就饿肚子。
招男鼻子发酸,母亲是个可怜人。是时代环境的产物,是婚姻悲剧的主角。
6
“妈……妈……渴。”
小宝的叫唤打断了招男的回忆。
她一看,小宝有气无力地蜷缩在床上,脸蛋被烧成了熟透的苹果,干裂的嘴唇几乎要滴出血来。
一测,40.6度!
招男慌了,各种孩子发高烧夭折的新闻不停在脑海涌现。
赶紧在网上叫了“快车”,但已经晚上12点多了,过了很久也没约上车。
招男只好把孩子放婴儿车上,边推着孩子向前走,边找出租车。
干冷的冬风吹着路上的枯叶向招男飘来。
这一幕真熟悉,小时候,母亲也常在寒冷的冬夜背抱着招男上医院,有时候父亲一起送,但很多时候,父亲要出差的。
母亲一个人背几十斤重的孩子赶着上医院,就像现在的自己,无助、劳累、惊恐,却为了孩子咬牙挺住。
还好很快就打上车了,孩子在医院里吊针,招男眼皮打架、心力交瘁地守了半宿。
历史惊人地重现。
人只有到自己也做父母养育孩子后,才想起以前父母养育自己的种种辛苦。
自己对母亲种种的怨恨,是因为记忆曾经自动筛选,总是记着母亲的不足,而忽略了母亲的付出。
招男决定,孩子康复后,带着她回去看母亲。
7
回娘家时,母亲还在医院治疗,招男到细心入微地照顾母亲,就像小时候母亲在呕心沥血照顾自己。
生命是一场轮回,你养我小,我陪你老。
招男照顾到母亲出院后,要离开了。
母亲把自己种的花生塞满了几个大包给招男, “没有农药,比超市的有营养。”
招男打开一看,都长芽了,看起来,留了很久。也许,母亲在年复一年地等着这个曾经被自己冷落,也冷落了自己的女儿。
心里一阵疼痛……
母亲不能给孩子最好的,但她却把自己仅有的,心里认为最好的,全部都给了孩子。
就如当年,母亲带着自己拜祖宗、走亲戚,她认为是“风光”地把女儿嫁了出去,给了女儿最满的祝福。
招男鼻子发酸,为了避免在父母面前掉泪,赶紧出门。
父母住的还是没装电梯的楼房,招男拉着小宝快速蹦下楼梯,三下五除二就钻进了约好的“快车”。
从后视镜回看,母亲在父亲的搀扶下下楼梯,神情很着急,但腿脚却走不快,缓慢地往下挪,目光追着女儿离去的车,眼里全是不舍……
招男潸然泪下。
小宝擦拭着招男脸上的泪水,“妈妈,离开外公外婆你难过是吗?那以后我们常常回来看他们。”
招男紧紧抱住女儿,“好的,以后我们常常回来看他们。”
(小说完)
题外话:
一位读者跟我说了她跟母亲的矛盾。
老一辈人做父母,他们的思想见识、育儿方式确实有很多不足,这是他们所受教育欠缺,和成长环境局限造成的。
也许他们给过子女伤害,但与他们为子女付出的爱相比,值得我们原谅。
没有父母是完美的,父母给子女的爱也会有欠缺,但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血脉相连,是我们生命的根。
所以,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就如同宽容自己的不足,在父母有生之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好好待他们。
著名作家刘瑜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我也想说:愿所有人在得到中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