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静坐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曾国藩却因此而失眠,甚至吐血,以至于对做学问都失去了信心。
这是怎么回事呢?
曾国藩在考上进士之前尽管学习很努力,但那顶多叫读书,不算是做学问,因为主要学的是八股文之类,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
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之后,做的是闲散文职。他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广泛交友,大量读书,深入研究。
曾国藩是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入翰林院的。第二年结识了同乡长辈唐鉴。
唐鉴号称理学大师,在京城读书人中颇有名望。曾国藩虚心向他请教。
唐鉴不仅告诉他读书之法,要他先熟读《朱子全书》,同时又指导他修身的方法,并特别告诉他另一位理学大师倭仁修身的方法。
倭仁时任大学士,他每天从早到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记日记,无论是行为上,还是思想上,有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都要记下来。
曾国藩当时只顾着读书,还没顾得上修身。又过了一年,即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向倭仁请教修身的方法。
按照倭仁的指点,曾国藩开始了“静坐思”。
他每天静坐半个时辰,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哪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就记下来,并把日记送给倭仁批阅,或者拿给朋友们审阅,请大家监督自己。
曾国藩在修身律己方面是非常严格的,甚至是严苛的,这是后世许多人向他学习的首要一点。
但在静坐这件事上,他却失败了。他每天静坐不一会儿,就昏昏然睡过去了,等醒过来,已经过去半天了。
他对此懊恼不已,在日记里把自己狠狠地骂一通,第二天重新开始,十几天后才慢慢形成习惯。
有人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看来曾国藩也差不多。
但是这样做了两个多月,曾国藩就受不了了。
他本来体质就弱,每天搞得非常紧张,结果就失眠了。晚上睡不着,白天无精打采。
又坚持了20来天,有一天突然吐血了,身体更加虚弱,心情也愈加沮丧。
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说,身体虚弱,耳鸣不止,稍稍用点脑子就疲惫不堪,是不是老天爷不让我思考,不让我做学问哪?
如果能得到一个实职,还清旧债,就不干了,回老家伺候爸妈去。
不过伟人毕竟是伟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曾国藩发现,理学家们的这套治学和修身的方法,不适合自己。
他果断改变做法,着重于领会其精神实质,不再盲目模仿人家搞什么静坐自省之类。
当然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和修养,几年时间内,在学问和思想上都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在京城知识分子中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推崇静坐,静坐不仅养心,而且养生。 但在曾国藩身上,却出现了相反的效果。
所以说,成功可以学习,但不能复制。
我们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应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正如学习曾国藩的千千万万,而曾国藩只有一个。
有个成语非常好,叫“得意忘言”。第一次见到这个成语,以为和“得意忘形”差不多,是指得意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后来知道是指掌握了言辞蕴含的意义,就不必再记住具体的言辞了。
还有一句话,据说是齐白石告诫他的学生的,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学习成功经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