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时期是精神胚胎的发育期,是一系列能力发生、生成和成长的时期。我们能看到的首先是兴趣。长久的兴趣就是注意力,就是专注力。
在婴幼儿那里,行为主义心理学明显是适用的。在我们看来,幼儿对物体有选择,而选择就有兴趣的含义。我们并不知道婴儿的兴趣在哪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婴儿内在的驱动力的方向是什么。婴儿受精神胚胎的指引,本能地对事物产生兴趣。皮亚杰认为那是一种所谓刺激--反应和同化的过程。在我们视觉可见的众多的物质中,究竟哪一样吸引了孩子,或是婴儿被什么所吸引,这全凭我们对婴儿的观察来知道。
观察显示,表现幼儿内心的是情绪:喜悦、兴奋、满意、舒服、不适、难受、痛苦;表现幼儿内在需要的是行为:选择、抓取、观察、咬、抛开。可能刚开始婴儿只知道某个事物能吃还是不能吃,开始时物体只有这种意义。婴幼儿这时还是简单地、被动性地受物体的可食性吸引。
但是物体很快就超出了食物的意义,成为他探索的对象。食物被抓捏,味道差的物体立刻被投掷。后来物体专门用来投掷,再后来物体用来垫坐,用来佩戴。物体可以和它关联的物体分离,这个分离通过幼儿的活动来实现。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开始出现。
养育孩子总可以使妈妈从生命的角度重新感觉生活。这是孩子带来的礼物之一。
兴趣是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迈出成长第一步的重要标志。所有母亲都可以发现,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高度关注。这种天生的因内在的驱动而会被某一事物触动、刺激并产生兴趣的能力,是生命的特征,无需培养。发现这一点,对于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这就意味着,只要儿童拥有自由,他就一定专注。拥有6年的专注,生命就拥有了自我创造的机会。
兴趣是精神胚胎的导航,是生命的引领,它使孩子趋向于某事和某物,这是开始,是婴儿真实迈出脚步的开始。就像水装入容器之中一样。这种高度专注于一件事物中的感觉,就像佛教修行时出现的“一境”的境界。这样,儿童就容易发现事物内在或是事物后面的本质和法则。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观察到:只要儿童在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没有一个不专注;反向来说,如果一个孩子不专注,那一定是儿童被强制了,兴趣被成人打搅了,甚至被压抑和打碎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次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儿童天然的专注力,如果在儿童0~6岁这6年的时间,每一天都可以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在他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他必然专注。每天都专注在兴趣中,他的专注力就会延长,专注力的延长就在内在的生命中发展出了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一种东西,就是生命的意志。所以我们激励父母和幼儿教育机构保证儿童的兴趣不受阻挠。保证这一点,就必须保证自由意志的存在,保证环境是自由的,保证儿童的行为是自由的。
兴趣是婴儿智能发展和一切关系的起始,也是专注力和意志产生的起始。没有兴趣,一切都不存在。所以,毁掉一个人,就从毁掉一个人的兴趣开始,那一定非常成功。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一个人自己放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由别人让他放弃。如果你听到:“这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乏味的人。这可能是一个最严重的评价。
兴趣,不仅可以将儿童的专注力牢固地聚在某一事物上,而且会驱使儿童不断重复和深入做同一件事。就如同思维的光点,进入一个物体内在的隧道里。这种探索就如同爱财宝的人进入一个蕴藏金矿的山洞里,发现了黄金,会使人满怀喜悦,并被吸引着重复进去。每一次的进入或深或浅,但那专注的光点总是被兴趣聚在某一事件中,深入下去。专注力越久,感觉、知觉、认知越敏锐和深入,生命的内在的变化就越迅速地产生着。最终,这种专注的延长终于引发了儿童生命内在的变化,儿童内在的一切都飞跃了,认知也飞跃了,意志力产生了。里面的变化在外在的彰显,就是儿童看上去安静、有序、自信、友爱。一个我们进不去的内在世界,被儿童扩展着,看上去它深不可测。
对儿童的兴趣和专注,我们必须了解它,珍惜它,保护它。
自由的第一个核心含义,就是自由意志。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做事、行动,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原本儿童出生时就如此,但环境的制约使儿童脱离了生命成长之道。教育就是,让儿童在自由中逐渐恢复到天性的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倾向。这就是教育的开始。
你自知吗?当你自知了,你就开始舞蹈、玩耍和游戏了,快乐就来了。你不用天天在外面寻找家,寻找爱,寻找乐趣,寻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