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8 华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远虑的人,就永远生活在近忧里面。所有该远虑的事,都发展成近忧才处理,一辈子都在做消防队长,都在灭火,还以为自己日理万机,多么勤奋,其实这些近忧,都是自己制造的。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这样的人不愿意考虑长远的事情,甚至轻视长远的事儿,总觉得那不急,现在急的事儿多着呢,都没处理完,哪有功夫考虑那么远的事儿。这样所有的事儿都变成了急事,因为不急不管。由于没有长远规划、准备和积累,等“长远”时间到的时候,就没什么事了,出局了。
不愿意考虑长远的人,否定一个提议的口气通常是这样的——“那得三年!”“那得十年!”言下之意,那需要三年、十年的事儿,咱们现在说它干嘛呢!其实所有的成功都是时间积累,都是笨功夫,花时间越长的事情,越有价值,越有竞争壁垒。因为花三年干成的事,出来就领先三年,别人要撵上,也得花三年时间,三年后,你也又往前跑了三年了,他刻舟求剑是撵不上你。而花十年能干成的事,出来就领先十年。反过来,如果三个月能干成的事儿,别人三个月就撵上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远虑的人,就永远生活在近忧里面。因为所有该远虑的事,都要发展成近忧才处理,一辈子都在做消防队长,都在灭火,还以为自己日理万机,多么勤奋,其实这些近忧,都是自己制造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天使循环,和魔鬼循环的区别。什么是天使循环呢,一贯有远虑,一切有准备,所以没有近忧,良性循环,以至于天使循环。什么是魔鬼循环呢,一贯在近忧之中,“没工夫”远虑,所以所有的该远虑的事,就都变成了近忧,进入恶性循环,以至于魔鬼循环,心力交瘁。
《荀子·大略篇》说:“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不管是趋利还是避害,凡事都要想在前面。事情来之前就考虑过了,这叫“接”,事情来了,接上就是,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有准备;是组织的事情,你有预案,人人都知道该怎么办,马上行动起来。所以事情都能处理好,能办成。
祸患发生之前考虑过来,这叫“豫”,也有预备,有预备,那祸患就不会发生。
发过来,事情发生了你却没准备,那叫“后”,落了后手,那事办不成!祸患发生了才开始琢磨怎么办,那叫“困”,困住了,那祸躲不过,处理不了!
多少生产安全事故,今天这儿爆炸了,明天哪儿桥塌了,都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活案例——又出事儿了!
《荀子·仲尼篇》又说:“智者之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
智者举事,圆满时考虑月满则亏,首先别把圆满变成了膨胀,膨胀变成了爆炸,其次注意圆满而懈怠,懈怠而退步出局。顺利时考虑艰难,安全时考虑危险,周到地从多方面加以防范,唯恐遭到祸害,所以办了上百件事也不会失误。
学论语不是学语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语文上都以为自己懂,就翻过去了。一定要切己体察,反复体会,落实到自己身上,知行合一。所以每一句的解读,不嫌啰嗦,都尽量反反复复的讲,把先贤大德的相关言论尽量组织齐全,反复体会。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前面《子罕》篇讲过,这里又来一遍,多了“已矣乎”三个字,属于重出。《论语》里这样重出的地方也有好几处。我们就不重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