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为什么反对心灵鸡汤》,因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想就几个部分谈谈感受。
心灵鸡汤是曾经甚至是目前很盛行的一类文字,我也在其中体验过被滋养的感觉,今天想换一个角度,将之与心理咨询不同的关注点来做一下比较。
就如文章中所说,鸡汤文有一个共同特征,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用通俗的话说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曾几何时,我们何等期待正能量附身,对负能量避之不及,有朋友问:这样的文章多看看,心理困扰会云开雾散,世事纷争中顿悟成长,何需去做心理咨询?
想起来,还是觉得二者有根本的不同之处。
一个故事在别处,一个故事在当下
心灵鸡汤里面,有很多营养丰富的内容,看起来很精彩,听着别人的故事,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流着自己的眼泪,文章一看完,就像电影落幕,你得从故事里出来,再回到现实中,发现自己的困惑仍然存在,一遇到问题,文中懂了的那些道理,仿佛烟消云散。
心理咨询,是跟当下的那个人在一起,更关注他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她的眼泪诉说着怎样的情绪或者故事,通过细细地聆听,认真地体验咨访双方的关系,来访者的勇敢、她的犹豫,执着、不满,都在当下呈现着,而咨询师像一面镜子,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经由这样的过程,他更加懂得自己。
一个重道理领悟,一个重感受体验
心灵鸡汤往往会通过一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比如大家熟悉的一个故事,佣人替富人照看豪宅,在海边晒太阳,而富人四处奔波忙碌,却不能享受豪华的生活,从而可以得出来的结论是:很多时候别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所以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当你恍然大悟后,会发现,你仍然像以前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满,只是告诉自己要珍惜和满足,但实际上,你体验不到那种珍惜和满足感,所以珍惜只是一个词,它很难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更谈不到行动上的促进。
心理咨询,会鼓励来访者谈感受,而不是领悟。
比如,有一位坐在团体里局促不安,一直没有发言的来访者,咨询师会问他
“你此刻坐在这里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很紧张,想说话,但害怕自己说错”
“我感受到了你的不安,你能跟我说说吗?”
“我心里慌慌的,没法听到别人说话,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一大家人一起吃饭,爸爸总会在吃饭时批评我哪里做的不好,当着很多家人的面,饭在我的嘴里,但是没法下咽,我也说不出话来,整顿饭都是绷紧了神经的,甚至有时是默默流着泪吃完饭……”
“现在,你当着大家的面,谈到自己的这些感受,会有怎样的体验呢?”
“我觉得轻松了很多,可以听到大家说话了。”
来访者是在咨询现场体验了感受变化的过程,由现场的紧张不安,逐渐松弛下来,可以融入团体,而不是有人告诉他,应该放松,不要害怕。
一个是能量如何由正转负
一个是和负能量如何相处
心灵鸡汤,通常也从负能量或者是负面情绪,开始谈,比如说低落的状态,重压的生活等等,经由当事人的努力或拼搏,然后获得了很多的成功或圆满,没有好的结局,很难说是一篇让人满意的鸡汤文。文章也再现了我们对待负面感受或者情绪的态度,就是压抑或者转化,传递的信息是,那是不好的,我要把它变成好的,正向的。有时看完鸡汤文,会有一种打了鸡血的感觉,浑身充满了斗志,只是时间不太持久,需要陆续有好文增加营养,以保证可以活在美好的积极的世界里。
心理咨询,则专门去面对那些所谓的负能量,比如,焦虑、抑郁的情绪或体验,来访者在现实生活无人可以诉说,或者不停地在诉说,但没人能懂。咨询师去陪伴他走人生一段艰难黑暗的路,他知道来访者的感受,或者他也曾去到过那个地方,黑暗的,坠落的,撕扯的,像漩涡一样的……这样的体验,虽然痛,但在哪个最痛的地方,会滋生出力量来,就像一棵树,根扎下去有多深,生长起来就有多高。
鸡汤可以适当滋补,只是不能贪杯。咨询会碰触内心,需要些勇气。片面分析,待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