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脸妹
图 | 脸妹
西双版纳,对她本来的记忆仅限于小学课本上的那一篇文章《美丽的西双版纳》。
课文里面描述着美丽动人的傣族姑娘在河水边用淘米水洗长发;
高大的树偶尔会砸下来几颗果实;
野象出没在蝴蝶飞舞的山林里······
带着对西双版纳的所有期待,来到这片热带雨林。
曼掌村,是此行中最大的收获。
“曼掌”傣语意为大象寨,是个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傣族村寨,位于景洪市勐养镇,这里的村民生活简单而古朴,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傣族文化。
在傣族村寨里,家家户户住着木制吊脚楼。
第一层是架空的,支撑用的方形柱子防止蛇虫缠绕爬上,第二层是傣家人居住的房间,通常不会让客人进入二层的卧室。
每家门前都开满了各色鲜花,树上结了各种水果:柚子、杨桃、芭蕉、枣子······
我最喜欢的是这种马缨丹花。最初是被它的渐变色的外表迷惑,后来了解才知道它不是一朵乖巧的花。
它的花色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因此花序外围的花和中央的花颜色不同,又被称为变色草或五色绣球。其果实和茎叶都含有毒性,动物基本不取食。由于排他性非常强烈,周围总是没有其他植物能够很好生长。
在这个路口自拍,正在我戴耳环的时候,有个伯伯当好路过,他一直很新奇地盯着红色大耳环看,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说了句我听太不懂的话,向我竖了大拇指。
在这儿,没有逼着你强行消费的小商贩,迎面而来的是傣家人善意的笑脸。
进傣寨里玩耍时,大家都惊讶于我是一个人来的。
在某个路口,偶尔一个转身,就能看到傣族姑娘的背影。
他们会去山上摘各种野生的食物,比如山黄瓜(我第一次见和西葫芦长得一样粗大的黄瓜)还有山螃蟹(居然山里还有螃蟹,就在小溪里生活)。
有个阿姨在做饭,我闻到了饭香味儿,就跑过去询问,可不可以和她们一起吃饭。阿姨同意了,当晚我在她们家住了下来。
傣族人爱喝酒啊,一杯接一杯的米酒下肚子,我的脸就红了三分。
和傣族大哥喝酒时,他们一直在喊“水水水!”这是干杯的意思。
聊天中又了解到,傣族分为三支系:水傣、汉傣、花腰傣。和汉族的姓氏传承方式不同,傣族的男生一般姓刀、岩;女生一般姓玉、依。
在曼掌村,傣家人用贝叶刻经文,用构树皮造纸,用奇花异草传情示爱,还有慢轮制陶、做象脚鼓、打傣拳、章哈、傣族织锦、傣族高升、编竹篮和勾渔网······这是傣家人最原始的生活,包含有十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家吊脚楼下都设有开放式体验和展示空间,可以让旅行者在观赏的同时,还可以亲身参与到制作过程中。
可以说,走进曼掌,就如同走入了一个活态的“傣族文化博物馆”。
割胶的胶农凌晨两点去割,早晨八点收每棵树就流一碗胶水,胶水被收购加工做成了汽车轮胎,鞋底,口香糖。
一个人旅行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比如造纸。
介绍:傣族手工造纸原料是构树皮,造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5步流程和11道工序。
由于在造纸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造出来的纸纤维韧性好、久存不陈、防腐防蛀,除了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缅寺抄写之用外,还广泛用于民俗活动及日常生活(特别是普洱茶)的包装。
我采摘了一小筐花朵,准备嵌入我的纸里。
不阿世,不迎俗,不争不抢,不吵不闹,固执地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安守本分,不求乱世中一跃枝头变凤凰,只求此时内心片刻的安宁。
临走的时候,有个绣花的阿姨追出来送给我一个粉色的香袋,还嘱咐了我几句,我虽然听不太懂她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还是感激的拥抱了她。
雨后的傣村更美丽,路上的积水映衬着暗蓝色天空,不宽的道路两旁是被雨水洗刷干净的树和傣楼。
急着去赶车的我来不及拍太多照片,只能把这一切留在我的脑海里。
是归途,有朝一日,我还会去看看你,美丽的曼掌村。
干货在此。
成熟的景区总是昂贵的门票,我想要找到最原始的西双版纳,所以去了曼掌村,它带给我巨大的惊喜。
交通:从版纳客运站坐车去勐养镇,再坐小三轮去曼掌村。往返车费共计约60元/人。(版纳共有3个客运站:版纳、景洪、南站,别去错站)
门票:10元/人。村里各种体验项目都是10元左右,还有免费的村民演出,如:章哈。人多时会组织篝火晚会。(真的很超值!比那些大景点有趣的多!)
住宿:可以询问村民家是否可以提供住宿。依据住宿条件不同,大约30~60元/人/晚。(夜间路灯少,不要随意出门,在家喝酒就行咯!)
餐食:村里也有餐厅,可以去餐厅点特色餐食。也可以在村民家拼餐(拼餐约10元/位/餐,看吃啥!)
【今日互动】
在曼掌村脸妹还尝试了“慢轮制陶”,拿到这一块陶泥吧的时候真的无从下手呀~
猜猜下面照片中哪个是脸妹的作品吧!
这是一个有态度的会飞的姑娘
爱旅行 爱摄影 爱音乐 爱写文
我有酒也有故事
就差一个你啦
快来找我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