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阅读了曹政的订阅号“caoz的梦呓”的几篇文章,感觉有不少收获,觉得认知上有收获有共鸣。结合自己近几年的经历和思考,有几点关于认知方面的思考,分享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我谈下对认知的理解。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甚至AI都对认知有相应的定义和理论体系。我不是上述领域的专家,我个人观点是,认知就是个体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输出的过程。认知升级就是对上述过程的改变和提升。
认知决定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规律的认识,还决定我们的语言和行为。也就是说,个人的一言一行很大程度由自己的认知决定。如果你对自己的言行不太满意,如果你觉得每天都很努力但收效不大,如果你觉得看不懂成功人士们在干什么,那很可能是要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升级了,否则只是在原地打转,解决不了深层次的问题。
认知还包括意识层面的认知和潜意识层面的认知,经过长期的人生经历沉淀形成的潜意识层面认知最难升级。中国很多50、60年代出生的成功企业家,在改革开放早期打拼下来一大片江山后,发现理解不了80后、90后年轻人创业的成功逻辑了。特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大量意识和潜意识层面认知已经把自己“包裹”了起来。
第二,认知升级=阅读+提问+总结+行动+分享
认知升级绝不仅是知识层面的累加,你可能说:我看了多少本书,我听了多少个讲座,我见了多少个大牛,我的认知肯定牛逼;认知升级也不仅是经验层面的总结,我的企业规模如何,我签了多少个大单,只能代表过去的结果,不能代表你面对当下和未来的认知和能力是否高超。
我想说的是,要对认知有敬畏之心,要对认知升级有持续的追求。
认知升级由上述五个环节组成,个人觉得缺一不可。其中“阅读”也可以泛化为“获取信息”,只是我们目前的主要获取信息渠道是“阅读”。阅读+提问+总结是信息获取和输出的主要部分,行动和分享则是验证认知的主要手段。
第三,认知升级需要有框架
现在,我们从微信等设计媒体上获取大量信息,很多人认为碎片化阅读能够增加信息量、提升自己的认知,也有很多人觉得还是要依靠经过精心书写和编辑的书籍的学习才能提升认知、而碎片化阅读只会让思想更碎片、更不深刻。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不同工具对认知升级效率的影响呢?个人觉得,要看是否已经有了认知框架,如果没有认知框架的碎片化阅读,很容易遗忘。相反,已经通过书籍或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框架后,再从碎片化的阅读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补充到认知框架里,就两全其美了。